2015年11月5日上午,“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上线新闻发布会在昆明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报告学术厅举行。新华社、中新社、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参加了发布会。发布会由昆明动物所科研与发展规划处负责人毛炳宇主持。
参加发布会的领导和嘉宾有: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中国委员会授权代表/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李德铢研究员、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乔格侠研究员、中国两栖类著名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费梁研究员和叶昌媛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分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计翔教授、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建平研究员、以及黄山学院的黄松教授、宜宾学院的郭鹏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曾昱博士、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科技教育处的戴开结处长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条形码南方中心王文智副主任等。
发布会开始,昆明动物所赖仞副所长首先致辞,向现场的媒体、嘉宾及领导表示欢迎和感谢,并转达了中国科学院科学促进发展局发来的贺信。接着,车静研究员向媒体详细介绍了“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的特点、构成、使用方法、以及对于科研工作者和公众的意义。与会的专家代表分别从各自的专业和研究领域出发,充分肯定了车静团队的科研成果和该新系统上线对中国两爬研究的贡献,并对该系统的科学意义、社会意义和未来应用前景表示赞许。
作为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工作委员会主任的乔格侠研究员,赞誉本网站是一本随时更新的在线电子书,将传统分类学与分子生物学最新进展等有机结合,是多方面知识的信息整合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将有利于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两栖类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乔馆长说,“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率先完成了国家生物标本馆的目标和要求,在动物学领域,在标本馆的系统建设中,发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为我们的科研人员和政府决策者、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信息的支撑。该信息系统的方向,已经成为全世界生物标本馆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的方向之一。
最后,车静研究员就记者提出的该系统的开发初衷、社会意义、应用价值和未来计划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回答。会后,参会人员进行了合影留念。发布会圆满结束!
附:
“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网址:www.amphibiachina.org
“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简介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车静研究员带领的两栖爬行类多样性与进化研究组,开发的“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旨在为全球两栖专业人员、爱好者及公众提供关于中国两栖类物种系列数据信息。
该信息系统特点:1. 科学性和系统性:物种信息综合全面,既有传统的形态学数据,也有最新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成果;2. 集学术、科普和应用为一体;“在线物种鉴定”实现了科研与应用的有机结合;3. 开放性和操作性强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平台;4. 专业团队建设、管理,信息更新及时。
该信息系统目前共设置了六个版块,各版块之间相互关联。
1、分类系统:收录了中国两栖类3目,12科,61属,429物种的分类及相关物种信息。点击地图可查阅中国各省两栖类的分布情况。
2、在线物种鉴定:目前在线开放的是,中国两栖类DNA条形码鉴定模式。该网站后台数据库参考序列库已包含2048条线粒体基因COI片段序列,覆盖302个物种,已囊括70%以上的中国现生两栖物种。更多数据将逐步更新上传。
3、信息检索部分:多种高级检索方式,模糊匹配高,检索快捷方便,满足所有阅读者快速进行搜索的需求。
4、中国两栖类物种的生命之树:图文并茂,读者可以获取关于中国两栖类物种的系统演化研究进展数据;了解中国每个物种在系统演化树上的位置。
5、科研动态:及时报道中国两栖类最新工作进展及成果资讯等;将以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信息。
6、图片库:现已覆盖中国两栖类3大目,12科,42属,近200种。用户可以通过类群、地域、摄影师等浏览方式,欣赏到形态各异的两栖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等图片资讯。
该系统致力于报道中国两栖类每一个物种的数据信息,因此鼓励爱好两栖类的专业之士及志愿者积极参与本网站数据提供和更新。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促进中国两栖类学科更多研究方向的发展,促进公众关爱和保护中国两栖类,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为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贡献力量!

新闻发布会现场

赖仞副所长致词

车静研究员讲解

计翔教授发言

江建平研究员发言

乔格侠研究员发言

李德铢院长发言

媒体提问

嘉宾合影

研发团队和费梁、叶昌媛两位前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