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实验室概况   科学研究   研究队伍   研究生培养   开放合作   支撑平台   English
 
新闻公告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科研进展
学术报告
头条新闻
友情链接
 
 
  现在位置:首页 > 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 新闻公告 > 头条新闻
杨君兴课题组在Science上发表干旱对洞穴生物影响的文章
2013-04-19 | 作者: 舒树森,蒋万胜 | 来源: 昆明动物研究所 |【小  大】【打印】【关闭】

 

在最新一期(4月19日)的Science杂志上,杨君兴研究组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 (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 Tony Whitten博士一起,发表了题为“Drought and China’s cave species”的Letter文章(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0/6130/272.1.full),指出中国西南地区长期的干旱将对洞穴生物构成严重威胁,而这种危险却一直被人们忽视。

洞穴生物是地球演化与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生物类群,它们的身体通常半透明、眼睛退化或消失、感觉器官发达,是长期适应洞穴黑暗环境的进化结果。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全球洞穴分布最为集中,也是洞穴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早在1978年,研究组的前辈褚新洛先生等就发表了中国第一篇洞穴鱼类的论文,记录了中国第一种洞穴鱼类—裸腹盲鲃。2005-2012年间,在世界银行资助下,全世界洞穴生物专家对广西洞穴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也表明,中国西南地区的洞穴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2009年起,我国西南地区遭受到了连续多年的干旱,而干旱发生地区正是喀斯特洞穴分布最密集的地区。长期的干旱导致洞穴补水减少,加之干旱区群众存在大量抽取地下水的迫切需求,将导致洞穴地下河水位迅速下降,甚至干涸;进而使原有生境不复存在;依赖其生存的洞穴生物也将面临大量死亡的威胁。更加严重的是,上述威胁并不仅限于某一个洞穴,而是整个干旱地区的多数洞穴都面临同样的威胁。由此可见,目前发生的连续大规模干旱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洞穴生物区系的破坏性将不可估量。

作为IUCN/WI淡水鱼类专家组(FFSG)中国区主席,杨君兴研究团队一直对中国洞穴生物多样性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其保护十分关注,这次以Letter的形式致信Science杂志,希望全世界的科学工作者共同关注中国西南地区持续干旱对洞穴生物的影响,共同探讨应对干旱和洞穴生物保护之间的难题。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教场东路32号 邮编:650223  联系电话:0871-519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