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 (Baird & Girard)
俗名:柳条鱼、大肚鱼、山坑鱼
分类地位:鳉形目, 胎鳉科
鉴别特征:食蚊鱼背鳍条7~9,胸鳍条13~14,腹鳍条6,臀鳍条9~10。雄鱼的第三、四、五臀鳍条变的很长,演化成交接器(生殖鳍)。食蚊鱼体形细小。背部略隆起,呈微弧形。腹部圆。头背平而宽,前方略尖。背鳍部位较高,在鱼体的后部。胸鳍长,末端可达腹鳍上方。腹鳍末端可达肛门。臀鳍起点在起点的垂线之前。尾鳍不分叉,边缘呈圆形。鱼体背部呈现橄榄褐色,体侧大部分呈半透明灰色,并常有光亮的淡蓝色,腹部为银白色。在背鳍和尾鳍部经常分布一些不很明显的小黑点。雌鱼怀胎时在臀鳍上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常称为胎斑。
生活习性:食蚊鱼是一种近岸活动的中小层小型鱼类,以摄食蚊虫和浮游动物为主,食物范围广泛。食蚊鱼的存活温度范围宽,适合温度为25℃~30℃。食蚊鱼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耐高温、耐低温、耐低溶氧且有一定的耐盐性。食蚊鱼为卵胎生,在中国其繁殖期为春季中期至秋季中期,年更替世代数可达3~4代。
现状: 主要产于美国南方、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为控制蚊子和疟疾的发生,食蚊鱼分别于1911 年和1927 年被引入到中国台湾和大陆。20 世纪中后期,为提高渔业产量,中国云南省众多高原湖泊大量引种外来鱼类,食蚊鱼随着其它鱼类引种被无意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