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昆明动物博物馆结合灵长类科研进展开展博物课堂“万物之灵——灵长类动物探索”科学课,通过灵长类展品介绍、科普讲座介绍科研进展结合翻模标本制作技术制作灵长类脸谱的体验互动课程设计,实现科研科普化的课程设计。让青少年了解最新科研进展,识别灵长类特征,30人参与了该主题课程的学习。昆明动物博物馆“博物课堂”系列科学课每月一期开课后受到青少年们广泛关注和欢迎,为了便于更多青少年参与该系列课程,博物课堂系列科学课传播科研成果,普及科学方法,体验科研科普化探究课程。
本次课程以“万物之灵——灵长类动物探索”为主题,由副研究员邵永开展了《灵长类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科学课,讲述了灵长类动物的多样性、灵长类动物独特的生理和表型特征、灵长类的起源、灵长类的演化等方面,通过探究式问题的引导,阐释了灵长类的前世与今生。高级工程师杨劲松通过昆明动物博物馆灵长类展区物种介绍,猿和猴的区别,天行长臂猿的发现故事,金丝猴家族的种类以及最新的基因组学的研究的黔金丝猴是由川金丝猴与滇金丝猴和怒江金丝猴的共同祖先杂交而来,通过引导式提问开展标本观察,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以及科学家的故事进行介绍,让展品背后的科学故事呈现给大众。
互动体验环节灵长类脸谱翻模标本制作,在高级工程师罗文寿通过讲述翻模标本制作的要领及翻模过程演示,对灵长类面部特征识别、区分,然后进行灵长类脸谱绘制,每个孩子都选取了自己喜欢的灵长类进行脸谱绘制,通过专业老师们的指导,孩子们都成功绘制出了不同类型的灵长类翻模标本,有滇金丝猴、川金丝猴、长臂猿、猕猴不同种类生动的展现了灵长类不同的面部特征,呈现出了灵长类千面。
“万物之灵——灵长类动物探索”灵长千面翻模标本制作体验科学课是博物课堂系列主题科学课程之一。博物课堂是昆明动物博物馆科研科普化特色品牌课,主要旨在对科研成果宣传、实现科研科普相互促进的科学课程设计理念,通过课程的不断更新及完善,受到公众的广泛好评。
活动合影
灵长类展区介绍
科普报告
翻模标本演示
绘制灵长类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