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合影
康乐院士科普报告的题目是“昆虫体色变化的奥秘”,他结合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的解读了最重要的农业害虫飞蝗体色的变化契合物理学三原色规则。解读了蝗虫是如何通过改变身体颜色来适应不同环境的,蝗虫体内的“调色板效应”机制,即群居型黑色的体色并不是黑色素形成的,而是一种携红色素的蛋白形成复合体,群居型的黑色体色是在散居型绿色基础上,增加红色形成的。蝗虫从绿色变成黑色是种群密度依赖的适应性反映。群居黑色背板/棕色腹面呈现警戒色,既可以使同种相互识别形成庞大的种群,又可以对天敌发出警戒信号抵御捕食。这两种体色可以在野外根据密度变化实现互变。这种灵活的体色变化对蝗虫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康乐院士:昆虫体色变化的奥秘
康乐院士与学生在博物馆昆虫展厅
张克勤院士报告的题目是“真菌与线虫的战争”。从作物的杀手——根结线虫;线虫的天敌——捕食线虫真菌;真菌如何设置陷阱?真菌如何吸引线虫?真菌如何捕食线虫?线虫如何抵抗真菌?等6个方面,生动有趣的地解读了自然界生物间的战争。张院士如数家珍,向同学们讲述了“线虫为何给敌人递刀子杀自己”、“不动的真菌抓捕快速移动线虫”、“特洛伊木马”等一个个有趣的案例,层层深入,将线虫被抓捕的过程比喻为“载货”和“军备竞赛”,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现象,延伸到科学研究中的本质问题,让现场的小学生众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触摸科学现象背后的本质原理。
张克勤院士:线虫与真菌的战争
张克勤院士与学生在博物馆动物进化展厅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杨光富教授在报告前将自己签名的科普著作《话说农药:天使还是魔鬼?》,送给现场的每位观众,两名学生代表上台接收了捐赠仪式。这部科普巨著分5个部分,精选了81个问题,以问答形式,通俗易懂地对人们身边与农药相关的知识和热点话题进行解答,消除人们对农药的误解和偏见,塑造社会大众对农药的科学认知。杨教授的科普报告名称是“话说农药:天使还是魔鬼”,他从社会大众对农药的第一印象开始:“一提到农药,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首先跳出来的念头就是‘有毒’。2010年前后接连发生的‘毒生姜’、‘毒豇豆’、‘毒韭菜’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让人们几乎谈农药色变。再加上鱼龙混杂的各种网络自媒体信息,比如耸人听闻的谣言“谁来拯救浸泡在农药里的中国”等,导致大多数人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来看待农药。”接着再从社会公众最关心的问题着手,以问答的方式进行展开,既普及了有关农药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概念,也介绍了农药科学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未来趋势,让现场的学生们知晓农药创制是一项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系统工程。通过“农药残留与每日允许摄入量”化解了同学们心中的谜团,最终让同学们意识到现代农业离不开农药,农药是天使还是魔鬼?关键在于正确认识、严格管理、规范使用、科学发展。
杨光富教授:话说农药
科普大讲堂现场
三位科学家的科普讲座极大激发了学生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完美阐释了“科学家讲科学”的魅力。现场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提问,三位专家教授耐心解答迎来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科普讲座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场探索奇妙生物世界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