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发病进程缓慢、随着时间不断恶化的神经退行性脑部疾病。AD的疾病机制一直没有明确定论,Aβ沉积曾经被认为是重要的病理因素,但几乎所有针对Aβ的临床药物都宣布失败,因此探索AD发病机制及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十分重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团队牵头发现抗菌肽LL-37的表达在AD病人中大脑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LL-37可以诱导氯离子通道CLIC1上调和膜转移、并激活CLIC1从而诱导氧化自由基产生、神经胶质细胞过度兴奋、神经性发炎等。小鼠和猕猴动物实验显示,LL-37可以导致Aβ表达量升高、神经原纤维缠结、神经元死亡,尤其可以导致脑萎缩和侧脑室脑腔体积扩大、神经突触可塑性和认知记忆能力损伤等AD相关病理症状。CLIC1基因敲除小鼠或者干预CLIC1-LL-37互作显著抑制了这些病理症状的发生。有趣的是,他们还比较了不同动物物种来源的LL-37类似物对CLIC1的激活能力,结果发现只有人类和白颊长臂猿来源的LL-37才能激活CLIC1,而小鼠和其他灵长类动物来源的LL-37没有能力激活CLIC1。基于该结果和以前其他的一些研究及假设,他们谨慎地推论AD也许只在人类和极少数灵长类动物种类上发生。考虑到AD发生与感染的关联性及LL-37作为一种抗菌肽在感染情况下高表达,LL-37可能是AD发生的一种重要驱动因子。此外,该研究也第一次发现了CLIC1的内源性激动剂LL-37。干预LL-37、CLIC1或者CLIC1-LL-37互作提供了可能的AD治疗或者药物研发策略。

  该研究成果最近以“Human antimicrobial peptide LL-37 contributes to Alzheimer’s disease progression”为题在线发表于Molecular Psychiatry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380-022-01790-6)。赖仞(昆明动物研究所)、Michele Mazzanti(意大利米兰大学)、胡新天(昆明动物研究所)、舒友生(复旦大学)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团队也对本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陈雪(昆明动物研究所)、邓穗馨(复旦大学)、王文超(昆明动物研究所)、Stefania Castiglione(意大利米兰大学)及段自磊(昆明动物研究所)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目获得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LL-37激活CLIC1通道诱导神经毒性促进阿尔茨海默症疾病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