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导师     首页 > 研究队伍
郑永唐  
分子免疫药理学
学  历: 博士
学  科: 病毒免疫学
电  话: +86 871 65195684
传  真: +86 871 65195684
电子邮件: zhengyt@mail.kiz.ac.cn
通讯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教场东路32号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650223
其他主页:
CASKIZ-IR(机构知识库)个人主页
  简  历

郑永唐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子免疫药理学学科组负责人。长期从事抗病毒药物药理学、病毒免疫学、病毒感染灵长类动物模型、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生物安全等研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12)、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19)、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005)、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2)、中央组织部和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1996)、中国科学院“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2003)、云南省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先进个人(2008、2011)、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1)等荣誉。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2)、2009年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1)、2004年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1)等科技奖项。先后承担973、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项目数十项。至今发表SCI收录论文 429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 Nanotechnol、Nat Commun、Cell Res、Cell Mol Immunol、STTT、Mol Biol Evol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 256篇,被SCI引用12,238次, H指数=55(WOS截止2025年5月1日);授权发明专利61项,其中授权国际专利8项;牵头完成了多个新药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其中4个抗HIV新药和3个新冠疫苗获批上市。已培养博士后6人、博士40人、硕士74人。


经历

1978.09 - 1983.10  江西医学院(现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医学学士学位

1983.12 - 1986.08  赣南医学专科学校(现赣南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教研室,助教

1986.08 - 1989.02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3.08 - 1997.07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6.08 - 1996.10  日本Hokkaido University和Gunma University,JSPS访问学者

1999.02 - 1999.08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2000.09 - 2001.04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2002.10 - 2003.01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1989.02 - 至今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1992)、副研究员(1994)、研究员(2003)


  研究方向

方向一

抗病毒药物药效学评价和机制关键技术研究及新药研发。聚焦新发突发和重大传染性病毒(HIV、SARS-CoV-2、ZIKV、DENV,等),建立从分子、细胞到动物模型水平的抗病毒药物药效学评价的体内外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抗新发突发和重大传染性病毒的新药和疫苗研发。

方向二

病毒感染灵长类动物模型构建及免疫发病机制研究。创建新发突发和重大传染性病毒(HIV、SARS-CoV-2、ZIKV、DENV,SFTSV等)感染灵长类动物模型,阐明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以及多器官损伤共性机制,为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向三

宿主限制因子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开展TRIM5/TRIMCyp、APOBECs、Tetherin、IFI27等宿主限制因子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挖掘抗病毒新靶点,为新药研发和动物模型构建奠定基础。

方向四

云南省边境地区的HIV跨境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开展云南省边境地区的HIV跨境分子流行病毒学研究,阐明HIV跨境流行的特征和规律,为HIV/AIDS防控策略及疫苗研发提供科学数据。

  代表性成果和所获奖项

方向一

抗病毒药物药效学评价和机制关键技术研究及新药研发。构建了国内最全的包括分子、细胞、灵长类动物模型水平等完整一套符合国际规范的抗HIV、ZIKV、DENV、SARS-CoV-2、SFTSV药物体内外药效学评价关键技术平台体系,为国内外抗病毒新药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了我国抗病毒药物研发,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是我国抗病毒药物筛选和研发的最主要基地之一。

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靶向新冠病毒S2亚单位膜融合中间态HR1结构域的新型重组蛋白疫苗HR121,该疫苗为首个报道作用于病毒膜融合阶段的新冠疫苗,具有广谱性、高活性和安全性的特点。完成了多个疫苗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其中3个新冠疫苗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

与上海药物所合作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HIV一类新药“塞拉维诺”正在进行II期临床试验。完成了21个抗HIV新药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11个抗HIV新药获NMPA的药物临床研究批件,其中4个抗HIV新药获NMPA批准上市。参与了《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的申报资料要求》的制定。《艾滋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产品的评价关键技术建立与推广应用》(王佑春、郑永唐、黄维金、杨柳萌、许四宏、王睿睿、聂建辉、刘强、罗荣华、宋爱京)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抗HIV药物研发关键技术建立及其应用》(郑永唐、杨柳萌、王睿睿、张高红、王云华、欧阳东云、王媛媛) 获2009年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核糖体失活蛋白抗艾滋病病毒活性及构效关系的研究》(郑永唐、贲昆龙、王建华)获2004年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方向二

病毒感染灵长类动物模型构建及免疫发病机制研究。建立了HIV、SIV、SHIV、HSIV、ZIKV、DENV、SARS-CoV-2、SFTSV等病毒感染灵长类动物模型,其中构建了国内最全的9种HIV/SIV/SHIV/HSIV感染猕猴和北平顶猴艾滋病动物模型及实验技术平台体系。运用建立的病毒感染灵长类动物模型开展了免疫致病机制、药物和疫苗研究。

首次创建了HIV-1感染北平顶猴艾滋病动物模型。发现HIV-1感染北平顶猴后,病毒呈持续性低水平复制,免疫活化水平较低,维持更好的免疫稳态,可能是潜伏感染和精英控制者的良好模型;基于基因组和HIV-1感染转录组研究北平顶猴HIV-1 持续性感染的免疫调控机制;成功构建毒力增强的Vpu突变HIV-1病毒株,创制了HIV-1高水平复制和发病的北平顶猴艾滋病模型;首次发现狮尾猴可能是一种新的可感染HIV-1的旧大陆猴;首次建立了老年艾滋病灵长类动物模型,发现SIV感染老年中国猕猴是研究老年AIDS发病机制的良好动物模型;阐明了SIV感染中国猕猴比印度猕猴发病进程缓慢的可能机制;肠粘膜破损和微生物易位是SIV感染中国猕猴后疾病快速进展的主要原因;揭示STAT3调控滤泡CD8+ T细胞免疫衰老是老年艾滋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构建了老年猕猴和北平顶猴新冠病毒感染模型。发现衰老相关的组织炎症微环境促进ACE2+细胞的活化、凋亡和自噬,是老年动物新冠肺炎加剧的免疫病理基础;肺组织中IFN-α+和IL-6+细胞大量浸润,表现出特异性的CXCR3+细胞累积特征;CXCR3+细胞在脾和PBMC中大量增加,而T-bet表达却在减少;老年猕猴肺组织表现更多的肥大细胞聚集和脱颗粒;延迟但更严重细胞因子风暴和免疫细胞浸润可能是老年新冠肺炎患者预后不良原因。领导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攻关团队”获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郑永唐和宋天章获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构建了ZIKV感染小鼠和北平顶猴动物模型。首次利用小鼠动物模型研究证实哺乳传播寨卡病毒;发现补体系统的经典激活是ZIKV感染睾丸中生精细胞受损的主要原因;发现自噬在寨卡病毒致心肌损伤的作用及机制;ZIKV感染北平顶猴后诱导糖代谢紊乱,可能是ZIKV引起小头症等病变的关键但易被忽视的因素。

方向三

宿主限制因子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首次发现平顶猴宿主限制因子TRIM5ɑ与CypA发生融合,TRIMCyp蛋白丧失了限制HIV-1复制的功能,从而阐明了平顶猴易感HIV-1的分子机制;首次发现北平顶猴IFI27通过泛素化途径降解Gag蛋白抑制HIV-1复制;发现HIV-1 VpuG53D适应性突变体增强拮抗北平顶猴限制因子Tetherin的作用及分子机制;ZNF683通过调控CD8+ T细胞分泌IFNγ抑制HIV复制;发现北平顶猴限制因子APOBEC3G异常剪切降低了其对HIV-1基因组编辑压力;揭示熊猴TRIM5α和TRIMCyp协同限制HIV-1复制的作用机制;命名北平顶猴MHC基因为Malo并获认可。分析了北平顶猴MHC I 和 II 基因,共发现120个MHC基因全长等位基因序列,首次发现新等位基因84个;首次在猕猴中发现和鉴定了一种缺失第4外显子的新MHC IA剪接异构体(MHC IA-sv1),阐明其在HIV/SIV感染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及机制。

首次在树鼩中发现了第4种新模式的TRIMCyp融合基因(tsTRIMCyp),研究了其起源历程、进化机制、新功能产生机制。tsTRIMCyp不能限制HIV-1、SIV和N-MLV等病毒复制的原因在于其N端的RBCC结构域序列存在突变。tsTRIMCyp能负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和下调NF-κB和IFN-β表达,提示tsTRIMCyp丧失了HIV病毒限制功能而产生了新的免疫调控功能;HIV-1感染树鼩主要受到CD4和APOBEC3的限制;首次鉴定发现树鼩有5个APOBEC3基因家族成员;发现APOBEC3是HBV在树鼩中难以形成持续性感染的原因。

方向四

云南省边境地区的HIV跨境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率先开展中缅边境地区HIV-1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云南省边境地区是HIV病毒重组发生的“大熔炉”和新流行株产生的“热点地区”,中缅边境两侧存在明显不同的HIV-1重组类型。发现缅北地区IDUs中HIV-1表现出极高的亚型间重组率和极罕见的重组特征,鉴定出64个从未报道的HIV-1独特重组型(URF);率先研究缅甸北部掸邦和克钦邦的吸毒人员及长途卡车司机的HIV-1流行特征。

系统阐明中缅边境地区HIV-1的耐药特征、遗传多样性和演化规律。揭示中缅边境地区复杂的HIV-1遗传多样性特征,发现大量HIV-1重组毒株,鉴定和命名7个新的流行重组型(CRF82_cpx, CRF83_cpx, CRF87_BC, CRF88_BC, CRF97_01B, CRF111_01C和CRF116_0108);在缅甸北部地区吸毒人群中,CRF82_cpx和CRF83_cpx的流行比例已高达54.8%,成为该地区主要HIV-1流行株,说明CRF82_cpx和CRF83_cpx可能具有比其它毒株更强的传播能力;发现了全球最为复杂的HIV-1独特重组型,该毒株含有14个重组位点,证实二代重组在复杂HIV-1重组毒株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率先发现缅甸HIV-1感染者具有极高的原发耐药(20.1%),且与在滇缅籍感染者形成耐药传播簇。

首次解析中缅边境地区HIV-1的跨境传播模式和促进因素。首次发现我国主要流行毒株CRF07_BC和CRF08_BC在中国以外区域(缅甸北部)的流行;解析这两种重组毒株的传播动力学特征,揭示中缅边境地区是CRF08_BC的起源地;发现在滇缅甸籍注射吸毒人员和缅甸籍长途卡车司机是中缅边境HIV-1跨境传播的主要桥梁人群,揭示中缅边境地区HIV-1双向跨境传播模式。

  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冠状病毒入侵后共性机制与广谱性干预靶点研究(2022YFC2303700)】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HIV和疱疹病毒持续感染与再激活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2023YFC2306700)】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价与通用型新冠、流感广谱疫苗的研制和评价(2023YFC2307800)

4.中国科学院基础与交叉前沿科研先导专项【高致病性病毒感染及致病机制 (XDB0490000)】

5. NSFC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基于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HIV相关神经认知障碍脑区域性损伤特征及机制(U23A20473)】

  代表论著

5年内发表的代表性论文/专著

1. Qian J#, Li YS#, Zeng R#, Liu FL#, Luo RH#, Huang C#, Wang YF#, Zhang J, Quan B, Shen C, Mao X, Liu X, Sun W, Yang W, Ni X, Wang K, Xu L, Duan ZL, Zhou QC, Zhang HL, Qu W, Long YHP, Li MH, Yang RC, Liu X, You J, Zhou Y, Yao R, Li WP, Liu JM, Chen P, Liu Y, Lin GF, Yang X, Zou J, Li L, Hu Y, Lu GW, Li WM, Wei YQ, Zheng YT*, Lei J*, Yang S*. SARS-CoV-2 Mpro inhibitors with antiviral activity in a transgenic mouse model. Science, 2021, March 26, 371(6536):1374-1378.

2. Zheng HY#, He XY#, Li W#, Song TZ, Han JB, Yang X, Liu FL, Luo RH, Tian RR, Feng XL, Ma YH, Liu C, Li MH, Zheng YT*. Pro-inflammatory microenvironment and systemic accumulation of CXCR3+ cell exacerbate lung pathology of old rhesus macaque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Sig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1; 6(1):328.

3. Pang W#, Lu Y#, Zhao YB#, Shen F#, Fan CF, Wang Q, He WQ, He XY, Li ZK, Chen TT, Yang CX, Li YZ, Xiao SX, Zhao ZJ, Huang XS, Luo RH, Yang LM, Zhang M, Dong XQ, Li MH, Feng XL, Zhou QC, Qu W, Jiang S*, Ouyang S*, Zheng YT*. A variant-proof SARS-CoV-2 vaccine targeting HR1 domain in S2 subunit of spike protein. Cell Res, 2022; 32(12):1068-1085.

4. Zheng HY#, Wang XH#, He XY#, Chen M, Zhang MX, Lian XD, Song JH, Hu Y, Pang W, Wang Y, Hu ZF, Lv LB, Zheng YT*. Aging induces severe SIV infection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follicular CD8+ T cells with overactive STAT3 signaling. Cell Mol Immunol, 2022; 19(9):1042-1053.

5. Pang W#, Shao Y#, Zhuang XL#, Lu Y#, He WQ#, Zheng HY, Xin R, Zhang MX, Zhang XL, Song JH, Tian RR, Shen F, Li YH, Zhao ZJ, Wu DD*, Zheng YT*. Genomic evidence for the nonpathogenic state in HIV-1-infected northern pig-tailed macaques. Mol Biol Evol, 2023; 40(5):msad101.

其他代表性论文/专著

1. Mu D#, Yang H#, Zhu JW, Liu FL, Tian RR, Zheng HY, Han JB, Shi P*, Zheng YT*. Independent birth of a novel TRIMCyp in Tupaia belangeri with a divergent function from its paralog TRIM5. Mol Biol Evol, 2014, 31(11):2985-2997

2. Pang W#, Zhang GH#, Jiang J, Zheng HY, Zhang LT, Zhang XL, Song JH, Zhang MX, Zhu JW, Lei AH, Tian RR, Liu XM, Zhang LG, Gao GX, Su LS, Zheng YT*. HIV-1 can infect northern pig-tailed macaques (Macaca leonina) and form viral reservoirs in vivo. Sci Bull, 2017, 62(19):1315-1324.

3. Mu D#, Zhu JW#, Liu FL, Zheng HY, Zheng YT*. Association of TRIMCyp and TRIM5α from assam macaques leads to a functional trade-off between HIV-1 and N-MLV inhibition. Sci China Life Sci, 2018; 61(8):954-965.

4. Zheng HY#, Zhang M#, Yang CX, Zhang N, Wang XC, Yang XP, Dong XQ*, Zheng YT*. Elevated exhaustion levels and reduced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T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may predict severe progression in COVID-19 patients. Cell Mol Immunol, 2020; 17(5):541-543.

5. Lu Y, Pang W, Zhang MD, Song JH, Shen F, He WQ, Zheng YT*. A novel Vpu adaptive mutation of HIV-1 degrades Tetherin in northern pig-tailed macaques (Macaca leonina) mainly via the 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 and increases the viral release. J Virol, 2023; 97(4):e0020023.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Zoological Research》副主编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编委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编委

《中国免疫学杂志》编委

《病毒学报》编委

《免疫学杂志》编委

《国际免疫学杂志》编委

  研究团队

1.主要工作人员:

杨柳萌、罗荣华、郑宏毅、宋天章、张婷

2.在读博士研究生:

何晓妍、胡琰、马梦迪、龙昕雁、王紫凌、卓霖、马昕、谢韬

3.在读硕士研究生:

李清、杨玉玲、陈智豪、于淑恒、张露曦、张力溶、段滢、梁淳、陈燕、杜张然、胡先丽、柏从娇、周小欢、罗绍超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