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新内网 | 所政务信息网| 留言板 | mail邮箱 | 所长信箱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页 机构设置 科研成果 研究队伍 院地合作 国际交流 研究生教育 学术出版物 党群园地 科学普及 信息公开
科普文章
动物大观
生命奥秘
社会热点
科学考察
科普专著
现在位置: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文章 > 动物大观
七夕话鸳鸯之“前世今生”
2017-11-29 | 作者:刘鲁明 | 来源:昆明动物博物馆 | 【小  大】【打印】【关闭】

  在汉文化历史的长河中,鸳鸯一直都是鸟类世界忠贞爱情的明星代表。当代也有很多人用鸳鸯作比喻,写关于爱情的传说和故事,探讨它的爱情象征意义及是否忠贞,我也写过它的爱情故事。这一篇主要想让大家多了解一些从古至今鸳鸯寓意的流变和传承,也就是它的前世,还有生物学方面的一些背景知识及濒危状况和保护现状。感兴趣的就继续跟随我的文字,进一步走近它。

  一、鸳鸯的前世 

  “鸳鸯”,由鸳与鸯组合而成,鸳意指雄鸟,鸯意指雌鸟,故鸳鸯是一个合成词,也有人认为“鸳鸯”二字实为“阴阳”二字谐音转化而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鸳鸯被认为是一种吉祥之鸟.《诗经·小雅·甫田之什》就有一首诗,名为《鸳鸯》。诗中对它描述道“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晋代崔豹在《古今注》中说“鸳鸯,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死,故曰‘匹鸟’”,所以鸳鸯又俗称匹鸟,“匹”字在此是相互匹配成双、成对的意思。借由此意,之后也催生了无数用鸳鸯来歌咏爱情的动人诗篇。

  其实,鸳鸯一开始是被用来比作兄弟的,南朝梁萧统编著的《昭明文选》中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商”,即为此意。将鸳鸯比作夫妻,最早出自唐朝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诗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是用鸳鸯来比喻人间美好爱情的绝唱。

  民俗文化中“鸳鸯”也是无处不在,古人布置洞房,对成双成对的物件,总喜欢以鸳鸯名之。年画窗花,同样喜以鸳鸯作为题材来创作,如以鸳鸯、桂花和莲子为题材的民间装饰纹样就分别寓意着“鸳鸯贵(桂)子(籽)”和“鸳鸯连(莲)子”,用来祈求夫妻忠贞不渝、白头偕老、子孙功成名就的幸福生活。

  

  拍摄者:马晓峰

  二、鸳鸯的今生

  1、“我”的简历 

  鸳鸯(Aix galericulata)在物种分类学上隶属于雁形目、鸭科、鸳鸯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鸳鸯属(Aix)全世界有两个物种,另一种林鸳鸯(Aix sponsa)分布于北美洲。

  鸳鸯的英文名 Mandarin duck,意为中国官鸭。好奇心驱使,笔者查了它的法文名Canard mandarin、西班牙文名Pato mandarin、德文名Mandarinente等。各种文名的译意,基本相近。鸳鸯在中国早有分布,1758年世界最著名的分类学家林奈,就根据采自中国的模式标本鉴定命名了“鸳鸯(Aix galericulata)”这个物种。而且正面看雄鸳鸯,头顶很像带了一顶官帽呢!

  鸳鸯是南北迁徙的鸟类。原生种群的主要繁殖区域在俄罗斯的乌苏里兰、库页岛;中国的东北部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及其以北地区;日本的国后岛和北海道以及日本主要岛屿的最北部。每年的秋末冬初向南迁徙越冬,在越冬期间主要栖息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各省,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台湾等地。国外见于韩国和日本本州,小部分会到达缅甸和印度东北部。因为鸳鸯的高颜值,18世纪30年代作为观赏鸟被引种到英国,后又到了欧洲其它国家和北美洲,在很多地方已形成野生种群,成为留鸟。

  鸳鸯的体形比普通的家鸭要小,体长约为41-51cm,雌、雄鸟外形差异很大,雄鸟羽色华丽多彩而鲜艳,头顶具有翠绿、暗紫和暗绿色相杂而闪耀金属光泽的长形冠羽,头侧有一宽阔的白色过眼眉纹延长至后枕;翅上有由三级飞羽特化而成的,直立的棕黄色帆状装饰羽,是雄鸳鸯与其他鸭类最易识别的特征;嘴壳红色或暗角红色,尖端黄白色;雌鸟无羽冠和帆羽,头和背灰褐色,眼圈白色,向眼后延伸成一条白色的细纹;嘴壳灰褐色,嘴基部有一道白斑。

  繁殖季节,艳丽的雄鸟与朴素的雌鸟总是形影不离,成对出现在水域或田野进行觅食活动。雌鸳鸯虽然羽色淡雅而灰暗,但它身体的形态特征与雄性相似,而且两口子有一个共同特征,初级飞羽都具银灰色羽缘,有别于其它鸭类。

拍摄者:马晓峰

  鸳鸯,越冬期间集群活动,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地区常能见到50-60只,甚至近百只结群,栖息活动于开阔的湖泊、江河和沼泽地带。在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多见四五只结成小群,栖息活动于幽静的山间河谷、溪流、湖泊、水库、池塘、芦苇沼泽地和稻田中。但在云南哀牢山地区,在11月份,位于海拔2700m以上的水库中,曾记录到10多只的结群。

  繁殖季节鸳鸯主要营巢于北方的溪流、沼泽、芦苇塘和湖泊等附近的针阔混交林中,一般海拔都低于1500m。白天在水域中活动觅食。鸳鸯善于游泳和潜水,在陆地上也能极速奔驰,性机警,遇惊立即起飞,且边飞边发出短促而较响亮的叫声。

  鸳鸯具杂食性,迁徙和越冬期间以草籽、栎树坚果、玉米、稻谷、草类等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少量的小鱼、蜗牛、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繁殖季节以蛙、鱼、软体动物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也吃草籽、果实等。幼鸟则主要以昆虫为食、兼吃草和浆果等。

  鸳鸯喜欢将巢筑在天然的树洞中,它们会选择啄木鸟或鼯鼠用过的旧巢洞,据记载,特别是黑啄木鸟(Dryocopus martius) 的旧巢被选中的概率更高;还会选择没有使用过的天然树洞(树龄较老的柳树、青杨树、山毛榉……)和巢箱等,一般距离水边不超过500m,距离地面高度10-18m。巢址的选择是雌鸳鸯和雄鸳鸯共同来完成。第二年的繁殖季它们很可能会再次选择同一个巢洞。国内自然环境中普通秋沙鸭(Mergus merganser)和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都会和鸳鸯竞争适合的巢洞。而在英国,除了普通秋沙鸭,还有灰林鸮(Strix aluco)、寒鸦(Corvus monedula)、鹊鸭(Bucephala clangula)和鸳鸯来竞争巢洞和巢箱。

  在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偶见有鸳鸯繁殖的记录。如2008年7月在广西桂林的城区,发现鸳鸯利用居民厨房的通风道营巢繁殖,产卵10枚,孵出两只雏鸟。

  2、“我”濒危吗?你保护“我”了吗? 

  就全球范围来说,鸳鸯在IUCN物种红色名录里是属于无危,《世界鸟类手册》上记录,最近一次对它种群数量的评估是在2000年的早期,基于整个冬季的观测数据,预测中国境内有20000只,韩国5000只,日本40000只。中国为其主要的分布区之一, 2009年出版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它是近危,释义“几近符合易危”,理由就是数量少,大树被砍伐造成繁殖生境的丧失。

  《世界鸟类手册》上分析了亚洲大陆鸳鸯不同时期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归纳主要有两点,一个是随着人类活动(如采矿业、农业和其它工业等)的扩展,适宜鸳鸯生存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另一个就是人类猎捕野生鸳鸯作为观赏或食用等。但现阶段威胁鸳鸯生存的主要因素还是栖息地的丧失。

  北京动物园的科技人员自2009年起开展了《北京地区野生鸳鸯繁殖生态学及保护策略研究》科研课题,专门对城市园林中的野生鸳鸯进行研究并加以保护。2009年,为解决鸳鸯“住房难”的问题,他们在园区内制作挂设了11个人工巢箱,效果很好,有8个被入住。从2009到2013年,北京动物园一共人工繁育了195只鸳鸯并全部野放。

  20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前,鸳鸯在北京地区属于罕见旅鸟,到了九十年代,北京地区开始见到有少量野生鸳鸯繁殖和越冬的记录。后很多城市公园,如玉渊潭公园中也相继发现有稳定的野生鸳鸯栖息和繁殖。但是,在城市中见到的这些鸳鸯,到底是因为城市环境变好了,它们适应了城市环境,还是因为野外的栖息地被破坏,鸳鸯才不得不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寻觅到这一小片栖身之处呢?我想这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Copyright© 2007-2019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教场东路32号  邮编:650223  电子邮件:zhanggq@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