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一些无辣不欢的人们来说,辣椒就是一种不可“戒断”的念想,吃完便觉得神清气爽、回味无穷。其实多项研究表明,这辣味不是味觉,而是一种“热”“痛”觉。所以,人们长期以来认为,在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主动进食辛辣食物的能力。而对于其他哺乳动物而言,“辣”则是一种强烈的疼痛信号,它们对那些带有“危险信号”的植物敬而远之。
不过,最近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一项研究表明,还是有一些小动物愿意“以身犯险”,敢于把红辣椒这种吃了会“痛”的危险食物纳入自己的食谱中。
这种小动物,叫做树鼩。
研究发现,树鼩可以直接吃富含辣椒素的红辣椒,并且对含有辣椒素的食物不敏感。我们知道,辣椒素是红辣椒的主要成分,就是它让红辣椒产生了“热”“辣”“痛”的感觉。
而树鼩却不惧怕辣椒,这是为什么呢?研究发现,这是因为树鼩的辣椒素受体(TRPV1)发生了突变,而这一突变使得辣椒素对树鼩的TRPV1无效,当然树鼩也就感受不到辣椒的“辣”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话又说回来,树鼩突变TRPV1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辣椒引入东南亚地区仅仅才三百年历史,无法引起这一基因突变。树鼩是从哪儿练出这一身“吃辣”的本领呢?
其实,树鼩非常喜欢吃一种广泛生长在东南亚地区的胡椒属植物——芦子藤,而芦子藤富含一种很像辣椒素的成分——Cap2。这个Cap2让芦子藤也具有了“辣”的特性。
也就是说,树鼩是通过在吃芦子藤的过程中锻炼出了吃辣的本领,从而获得了食用更多辛辣植物的能力和更强的生存适应能力。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愈发好奇了,这个爱吃辣的小家伙长什么样呢?
树鼩
是的,这就是树鼩,在中科院昆明动物博物馆“生物多样性保护”展区就能见到它们的矫健身姿。诶,这不就是小松鼠么?还真不是,人家只是长得像松鼠而已。仔细看看,这两位可是有很多不同之处呢。
可以对比一下:
左:树鼩;右:松鼠。图片来自网络
从外型上看,树鼩和松鼠确实非常相像,某些行为习性也与松鼠类似,但是分类上却与松鼠不同目。
树鼩为攀鼩目小型半树栖食虫的哺乳动物,结构既有食虫类的特点,又有灵长类的特点,分类地位上界于原始食虫类与原始灵长类之间,是很奇特的动物,单独成目。
而松鼠,是啮齿目松鼠科的统称,其下包括巨松鼠亚科、松鼠亚科、南非松鼠亚科、丽松鼠亚科和亚非地松鼠亚科。它们的特征,就是长着毛茸茸的长尾巴。
树鼩和松鼠的区别
树鼩共有2个科5属20种。虽外形似松鼠,但吻较尖长;眼大,耳短而圆;头骨的眶后突发达,形成一完整的眼眶骨环,使眼窝和颞窝完全分开;尾毛蓬松,两侧对生;体重15~350克,体长12~22厘米。
除了笔尾树鼩是“夜猫子”外,其余树鼩都是在白天活动。它们是半树栖生活,平时的主食是各种昆虫,有时候也吃一些幼鸟幼兽和植物果实。哦,对了,其实它们胆子很小的,很容易受惊,所以可别轻易吓它。
树鼩栖息于我国西南和亚洲南部、东南部一带的山地森林地带,主要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灌丛附近,也常见于村寨附近的稀树灌丛。
别看树鼩很“小”,但在我们的科学研究中却有“大”分量。
树鼩是一种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的实验动物。
树鼩。图片来源:昆明灵长类研究中心
相较于啮齿类实验动物,树鼩在遗传进化地位及生理生化特征上都更接近于灵长类。在组织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神经系统(脑功能)、代谢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与人类近似。此外,树鼩相比于灵长类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诸多优势,包括体型小、繁殖周期短、饲养成本低等。
现在,实验树鼩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尤其是在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手足口病、代谢性综合征、抑郁症和“应激”等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建立及机理研究方面独具特色,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是我国最早开展树鼩人工驯养繁殖的单位,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围绕树鼩的生物学特性、人工驯养繁殖和疾病模型创建、近交系培育和转基因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较为完善的树鼩种质资源保存基地,每年向世界各地十余家著名单位提供上千只实验树鼩。
利用体外培养的树鼩精原干细胞成功获得的世界首只转基因树鼩
2016年,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完成了树鼩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首次建立,并利用体外培养的树鼩精原干细胞成功获得了世界首只转基因树鼩,实现了树鼩基因修饰技术的重大突破。
这项研究解决了树鼩研究中缺乏基因操作的技术瓶颈,为树鼩作为新型实验动物的广泛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昆明动物所还在树鼩全基因测序、抑郁症模型、乳腺癌模型、糖尿病模型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
所以,我们应该给予树鼩更多的敬意,同时我们也期待着,科学家能在相关的研究领域有更多的进展,从而推动科学家们在攻克肝炎、手足口病、抑郁症等多种疾病治疗的难关上有更多建树。
(感谢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赖仞研究员、杨仕隆博士、吕龙宝老师、李权博士对本文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