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新内网 | 所政务信息网| 留言板 | mail邮箱 | 所长信箱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页 机构设置 科研成果 研究队伍 院地合作 国际交流 研究生教育 学术出版物 党群园地 科学普及 信息公开
科普文章
动物大观
生命奥秘
社会热点
科学考察
科普专著
现在位置: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文章 > 动物大观
你见过和喵星人一般大,喜欢晚上出来嗨,还会“飞”的松鼠吗?
2019-11-19 | 作者:李权 | 来源: | 【小  大】【打印】【关闭】

  2017年全球野生动物保护协会(Global wildlife conservation)发起了一项寻找全球失踪物种的计划,组织了100多位科学家从全球1200种多年未见报道的动植物物种中挑选出25种“最想找到的‘失踪’物种”,其中之一是印度比氏鼯鼠(图1)。 

  就在不久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传来捷报,“比氏鼯鼠”找到了,不过是印度比氏鼯鼠的中国亲戚——新物种高黎贡比氏鼯鼠!该发现为比氏鼯鼠属这一世界级珍稀兽类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中国哺乳动物大家族增添了一位新成员。 

  明明是哺乳动物,却被古人认作鸟类 

  鼯鼠,是货真价实的哺乳动物,与我国北方常见的北松鼠(Sciurus vulgaris)(俗称:魔王松鼠)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然而,中国古代称其为寒号鸟,李时珍曾将其放入《本草纲目·禽部》。 

  这可能是因为鼯鼠喜在寒冷的夜间在树枝上活动,叫声凄厉,其体侧的皮肤向外扩展与四肢和尾巴组成了能滑翔的翼膜系统,从而使古人产生了鼯鼠是鸟类的错觉。我们可以将它们理解为森林中一群上夜班并进化出了“飞行”(滑翔)能力的特殊松鼠。 

  鼯鼠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森林地带,其中尤以我国西南部和东南亚的种类和数量最为丰富。目前世界共记录到现生鼯鼠15属52种,最小的小侏儒飞鼠(Petaurillus emiliae)体重仅有13.5克,而最大的羊绒鼯鼠(Eupetaurus cinereus)体重超过2500克,体型相差了近200倍。 

  两件标本,是我们对比氏鼯鼠属所有了解 

  在众多鼯鼠中当属比氏鼯鼠最为神秘,比氏鼯鼠属(Biswamoyopterus)是15个鼯鼠属中最晚被描述的属,直到1981年才被印度学者Subhendu Sekhar Saha根据一件采自印度东北部的标本正式描述,并同时描述了该属的第一个物种印度比氏鼯鼠(B. biswasi)。此后的近四十年间,印度比氏鼯鼠如人间蒸发一般再未被科学界正式记录到过,数次专项调查也无功而返。 

  科学家目前仅知道印度比氏鼯鼠生活于海拔100-350米的溪流边的干燥山地落叶林里,可能仅分布于Namdapha国家公园的一条山谷中,目前正受到盗猎和伐木的威胁。基于这些非常有限的信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印度比氏鼯鼠的濒危等级评估为极度濒危(CR),离灭绝仅有一步之遥。 

  2013年老挝学者Daosavanh Sanamxay依据一件购自老挝中部野味市场的标本命名了比氏鼯鼠属的第二个物种老挝比氏鼯鼠(Biswamoyopterus laoensis)。Daosavanh推测老挝比氏鼯鼠可能生活在离野味市场不远的Nam Kading 或 Khammouan两个保护区内,栖息于160-1600米的干燥石灰岩常绿或半常绿森林中。由于没有进一步的详细资料,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老挝比氏鼯鼠的濒危等级定为数据缺乏(data deficient)。也就是说,在高黎贡山的比氏鼯鼠被发现之前,全世界对这个属的了解仅来自于两件模式标本。 

  整理标本竟然发现新物种 

  2015年在“中国热带及邻近地区兽类分类与保育国际研讨会”上,笔者聆听了老挝比氏鼯鼠的发现者Daosavanh Sanamxay做的关于该物种的报告,之后的讨论环节大家提出云南刚好位于印度比氏鼯鼠和老挝比氏鼯鼠的分布区中间,有类似两种比氏鼯鼠栖息的生境,理论上应该分布有比氏鼯鼠属的物种。 

  笔者一直铭记于心,在野外调查和整理博物馆标本时就特别留心云南到底有没有比氏鼯鼠。2017年,笔者在整理一批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馆藏的鼯鼠标本时,偶然发现一号采自云南保山高黎贡山的鼯鼠标本具备比氏鼯鼠的属级特征(图2)。 

  1.体型大,尾翼膜异常发达; 

  2.耳根有细丝状长毛(耳簇毛); 

  3.牙齿齿尖非常显著; 

  4.听泡里有多个隔,呈蜂窝状。 

  理论上有分布的物种被证明成为现实,笔者情不自禁的在标本室里喊起来。 

  外观、骨骼、食性,此比氏鼯鼠不一样 

  经过更仔细的检视,发现这号比氏鼯鼠标本在外观上与两种已知的比氏鼯鼠有差异,像是两者的混合体: 

  其白色的腹部很类似印度比氏鼯鼠,而老挝比氏鼯鼠腹部是深红色;但其背部颜色比印度比氏鼯鼠深,更接近老挝比氏鼯鼠;尾巴和老挝比氏鼯鼠一样是纯黑色,与印度比氏鼯鼠烟灰色带黑尖的尾巴区别很大;印度比氏鼯鼠的耳簇毛是白色,老挝比氏鼯鼠黑色,而新发现的比氏鼯鼠刚好前一簇白,后一簇基部白、尖黑(图3)。 

  除了上述毛色方面的差异外,高黎贡比氏鼯鼠头骨也比另外两种比氏鼯鼠更短更宽,头骨上的几条脊更为平直,牙齿也更加粗壮(图4)。这暗示着高黎贡比氏鼯鼠吃的食物比另两种比氏鼯鼠要坚硬,可能与其生活的海拔比另两种更高、植被类型也不相同有关。 

  高黎贡比氏鼯鼠生活在著名的生物热点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区西南缘,与另两种比氏鼯鼠的分布区之间隔着多座高山和深切河谷,这种崎岖的地形强烈的阻碍着动物东西方向的迁移,限制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促进物种分化,如怒江金丝猴、高黎贡白眉长臂猿。 

  笔者根据自己对鼯鼠类群的研究经验,认为三个比氏鼯鼠种群间的形态学差异已经达到了种级水平,应该作为一种新的物种。 

  会“飞”,但是也被推向濒危边缘 

  目前比氏鼯鼠属物种濒危级别普遍较高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现该属物种的三个地点(印度东北部、老挝中部、中国云南高黎贡山)都是交通较为闭塞的地区(图5、6),很多地点都不通公路,只能靠人力前往,这就导致这些地区去的科学家很少,调查很不充分;二是比氏鼯鼠栖息于低海拔森林,离人类居住区较近,而这些地区的居民有捕杀鼯鼠为食的传统,印度东北部还有砍伐森林造成栖息地破坏的原因;三是和该区域其他大型鼯鼠相比,比氏鼯鼠的臼齿尺寸较小,齿冠较低,牙齿结构也是在小型鼯鼠里更为常见的尖型齿(图7),这就导致比氏鼯鼠可能比较挑食,只吃比较柔软的食物,而不像其他大型鼯鼠能在食物匮乏的季节进食到处都有的成熟树叶(视频)。 

  高黎贡比氏鼯鼠目前仅知栖息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南部,森林植被完整,没有砍伐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保护区管护局加大巡护力度和当地观鸟生态旅游的发展,盗猎现象也大为减少。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工作人员的大力协助下,目前已经观察到少量活体,所以总体上来说高黎贡比氏鼯鼠的保护现状比另外两种比氏鼯鼠要乐观一些。 

  然而,当前掌握新物种的生态学资料还非常有限,当务之急是调查清楚高黎贡比氏鼯鼠的实际分布范围、种群数量和具体的受威胁因素,以便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计划。 

Copyright© 2007-2019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教场东路32号  邮编:650223  电子邮件:zhanggq@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