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记者 韩娜)同一蚁群的蚂蚁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但它们的寿命和行为却有着极大差异。蚁后寿命长达数十年,而工蚁一般只存活几个月,蚂蚁不同成员具有不同的职责,形成有组织的社会分工体。而造成这些差异的遗传基础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近日,中美科学家联合完成的蚂蚁基因组项目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揭秘了这一社会型昆虫寿命及行为差异遗传机制。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张国捷博士与美国相关单位共同合作,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完成了弓背蚁及印度跳蚁的基因组图谱。两种蚂蚁蚁群具有截然不同的社会化程度以及社会分工方式。弓背蚁群体庞大,工蚁不能交配;而跳蚁群体很小,部分工蚁可替代蚁后进行繁殖。
通过基因表达比较发现,很多在两种蚂蚁的不同等级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了神经功能及化学通讯功能,如“味觉受体”、“嗅觉受体”等,提示这类基因在蚂蚁社会分工及信息交流中具有一定作用。蚂蚁基因组的完成将为蚂蚁成为研究社会行为、衰老以及神经生物学的新模式生物奠定基础,尤其为后续研究遗传对行为、衰老等过程的调控机制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