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摆脱思想上的枷锁--从RNA酶活性的发现说开来 |
2009-08-18 | 作者:张波 | 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 【小 中 大】【打印】【关闭】 |
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评出的2001年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中,其中一项成就是对核糖核酸的研究。奥特曼(Altman)因为发现了核糖核酸(RNA)的催化功能而获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与他同时获此奖的还有美国生物化学家科赫(Cech),此奖授予他们以表彰他们在研究“核糖核酸(RNA)具有催化性能”方面所做出的卓越成就。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生物体亲子之间的相似性和继承性都贮存在DNA分子中,在繁殖过程中父代把它们自己DNA的一部分传递到子代中,从而完成性状的传播。核糖核酸RNA由DNA通过“转录”过程生成,然后通过“翻译”过程形成蛋白质。酶是具有特殊作用的蛋白质,能够在人(植物、动物)体内发生特定化学反应,它的催化反应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生物催化反应,古代埃及人早就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来加工制作面包和啤酒了。 生物化学家在生物体内已提纯了数百种酶分子,掌握了数千种的酶活性,而这些具有活性的酶分子无一例外均是蛋白质。生物体内就是借助这些酶分子的催化作用,从而使得各种生化反应得以在室温的环境下完成。但是,这却带来了另一个难题:在生命起源过程中,是先有DNA/RNA还是先有蛋白质呢?为了解释这种“鸡与蛋”的难题,20世纪60年代的分子生物学先锋克里克(Francis Crick)提出了一个假设:包含信息和功能单位的RNA具有催化活性。奥特曼和科赫通过对细菌核糖核酸酶P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 当奥特曼验证出RNA居然也可以有生物催化活性的时候,在生物化学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不少同行科学家不敢苟同,有些人嗤之以鼻,更有人极力反对这种对大家公认为正确的知识的挑战。但是,结果证明奥特曼提出的新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能够不为现有的知识所束缚,有坚持实事求是,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在有了新的想法的基础之上刻苦钻研,持之以恒。更是当有充分的科学数据显示一个与现有知识相抵触的结论时,勇于站出来对现有的错误的认识说不,勇于阐述真理的结果。 发明生产廉价钢方法的贝塞麦说过:“比起许多研究同样问题的人,我有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那就是:我的思想没有被长期既定的惯例所形成的固定观念束缚,而造成偏见,现存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信念,也没有让我受害。”英国学者贝尔纳也说过:“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对于现有知识盲目的接收,会把很多真理的幼苗扼杀在萌芽之中,对于知识的辨伪和真理的积累是极为有害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不能盲目地怀疑现有的知识,盲目的挑战和否定现有知识。在历史的长河中,谬误就像沙子一样会慢慢沉积下来,虽然也许会不时像风一样卷土重来,可是最终不会形成气候,只有真理才源源流淌。现有的知识之所以能够被人们当成普遍真理,是经过了历史上无数科学家进行了反复论证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当有了新的想法或者新的发现,如何区分“拿出勇气”和“盲目的”挑战知识束缚呢?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大量的不同领域的知识,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问题,然后在科学家之间要进行大量的交流讨论,互补所短互鉴所长,把大家的经验知识共享,然后设计并进行大量的严谨的实验并反复验证。这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的大量的工作,不是一朝一日所能完成的。无中生有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通过学习现有的知识,通过广泛积累才能发现和区别谬误和真理,才能更进一步纠正错误的知识,得到真理。如果我们两手空空,头脑也空空,根本不知道谬误自身的存在,我们如何更正呢?知道了谬误,如果不知道与之对应的真理,如何去伪存真呢?知道了真理的存在,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去论证真理,又如何使真理推广普及从而成为公认的真理呢?科学工作者就像淘金工人一样,只有通过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淘”的过程才能最终得到纯正的“金”。所以,走在科学道路上的探索者们,应该摆脱思想上的枷锁,用实践去检验真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