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队伍     首页 > 研究队伍
车静  
两栖爬行类多样性与进化
学  历: 理学博士
学  科: 动物学
电  话: +86-871-68125516
传  真: +86-871-68125517
电子邮件: chej@mail.kiz.ac.cn
通讯地址: 昆明市盘龙区茨坝青松路21号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650201
其他主页:
CASKIZ-IR(机构知识库)个人主页
  简  历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选美国鱼类和两栖爬行动物联合学会(ASIH)终身外籍荣誉会员;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执委(2020—)。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与生物圈(MAB)国家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动物分库执行主任;云南省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http://www.amphibiachina.org/)创建人。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A类)(原杰青项目)、(B类)(原优青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骨干),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入选国家级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云岭学者(2022),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2015)等。获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23)、中国动物学会第一届长隆奖“新星奖”(2020)及第七届青年科技奖(2017)、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2020)、“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4)、“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1)等。

学科组于2012年成立,立足青藏高原及西南山地,辐射东南亚及南亚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从宏观生物学问题出发,坚持多学科交叉,以整合的方法和进化的视角,瞄准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形成、演化、适应的前沿科学问题及濒危物种保护的重大需求开展工作。作为通讯作者(并列)在Science、PNAS、Syst Biol、Curr Biol、Natl Sci Rev、Mol Ecol等一系列国际学术期刊发表120余篇SCI论文。出版专著2部。


经历

1996.09-2000.06,学士,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

2000.09-2003.06,硕士,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

2003.09-2006.12,博士,四川大学

2006.12-2008.09,助理研究员,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2008.10-2012.11,副研究员,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2012.12-至今,PI、研究员,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2008.11-2009.04,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整合生物学系

2011.10-2011.12,高级访问学者,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整合生物学系

2014.01-2015.04,高级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整合生物学系

2019.08-2020.03,高级访问学者,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研究方向

方向一:隐存物种多样性发掘和系统分类学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同时结合形态、生态等多方面数据探讨隐存物种多样性问题,提升我们对中国以及相邻东南亚整体两爬生物区系多样性的系统认识;在进化的框架下,完善两爬物种中重要类群的分类系统,同时利用多基因或基因组信息,解决长期有争议的物种系统演化问题。


方向二:物种形成与分化及生物多样性格局的演变

关注世界范围内大尺度区域物种多样性形成和格局演变这一重要问题,致力于开展多物种类群的比较研究,通过宏、微观结合,研究普遍的成种机制和模式,揭示多样性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规律和历史环境因素,为生物多样性可持续保护提供科学性指导。


方向三:适应性进化研究

测序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变温动物一系列特殊的表型适应及其进化机制带来了契机。基于全基因组水平的研究,以系统的野外观察为基础,结合生态、行为、生理、基因等多方面的综合,探讨两爬代表物种表型多样性的演变与环境适应的关系,进而探讨适应的遗传机制。


方向四: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学研究

以中国大鲵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开展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学研究。探索就地保护、人工繁育及放流等策略对濒危物种保护带来的影响。


  代表性成果和所获奖项

围绕生物多样性形成及演化机制这一国际前沿科学问题,聚焦青藏高原及周边西南山区,以环境指示物种—两栖爬行动物作为研究对象,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建立了高效物种鉴定体系,发现大量特有新类群,推动了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的发展;揭示了中国西南山区两栖爬行动物的时空演化格局,从生物演化角度验证印度板块漂移、喜马拉雅山隆升、河流变道等系列地学假说;推动国际两栖爬行动物基因组学的发展,解析了高海拔两栖、爬行类物种基因组,结合组织形态、生理生态学数据,系统研究了物种高海拔环境生态适应及物种形成、维持机制。多项代表性成果被Science、Nature、Cell、PNAS等国际重要期刊引用,代表了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的国际发展水平。研究成果已成为宏进化和微进化整合研究的范例,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被誉为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的“里程碑”工作(……, a mileston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herpetology)(Dodd, 2021, Herpetol Rev)。相关成果于2024年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西南山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形成与环境适应)

对中国大鲵的研究是濒危物种保护领域的代表性工作。研究团队聚焦于两栖类旗舰濒危动物——中国大鲵,通过广泛的野外科考和遗传学研究,揭示了其遗传结构,提出中国大鲵由多物种组成。研究指出,中国大鲵野外极度稀少,养殖囤积问题严重,陷入了保护困境。2020年,团队在Science以Letter形式发文总结了中国大鲵的保护现状,提出了调整保护策略和规范养殖产业管理等建议。2022年,团队在江西靖安发现了我国首个遗传身份明确且野外稳定繁殖的大鲵纯种种群,命名新种——江西大鲵,研究成果在Zoological Research上发表。基于持续监测,团队报道了江西大鲵野生种群的生活习性、种群繁殖动态、栖息环境等情况,相关进展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Science、New York Times及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媒体对研究进行了专题报道。江西大鲵保护入选江西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并获Science杂志以“A NEW HOPE”进行了Research Highlight介绍,以及入选BBC Wildlife杂志“2022年度代表新物种”介绍。


  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横断山区动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以龙蜥属(爬行类:鬣蜥科)为例,32130015,2021.01-2026.12,项目主持,在研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A类),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与进化,32225010,2023.01-2027.12,项目主持,在研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动物重要特殊性状的进化创新和进化重塑,32388102,2024.01-2028.12,课题主持,在研

4. 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高黎贡地区野生动物全景动态监测体系建设与安全评估示范,2022YFC2602500,2022.10-2025.09,项目主持,在研

5.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气候环境变化对典型动物及种群的影响(子课题),XDA20050201,2018.03-2023.02,子课题主持,结题

6. 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 计划)区域重点项目,江西鄱阳湖流域山区水系分布的大鲵种质资源调查及保护创新研究,KFJ-STS-QYZD-2021-27-001,2021.07-2023.12,课题主持,结题


  代表论著

发表论文总数:174篇

5年内发表的代表性论文/专著

1.Chenqi Lu#, Wenna Ding#, Wei Xu#, Quan Li, Shui-Wang He, Fei Wu, Wenjie Dong, Jie-Qiong Jin, Feng Dong, Xue-Long Jiang, Kai Wang, Peng Guo, Robert W. Murphy, Ya-Ping Zhang*, Jing Che*. Contrasting evolutionary trajectories of terrestrial vertebrates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hotspot.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https://doi.org/10.1093/nsr/nwaf157. (2025)

2.Wei Xu#, Yun-He Wu#, Wei-Wei Zhou, Hong-Man Chen, Bao-Lin Zhang, Jin-Min Chen, Wei-Hua Xu, Ding-Qi Rao, Hai-Peng Zhao, Fang Yan, Zhi-Yong Yuan, Ke Jiang, Jie-Qiong Jin, Mian Hou, Da-Hu Zou, Li-Jun Wang, Yu-Chi Zheng, Jia-Tang Li, Jian-Ping Jiang, Xiao-Mao Zeng, You-Hua Chen, Zi-Yan Liao, Cheng Li, Xue-You Li, Wei Gao, Kai Wang, Dong-Ru Zhang, Chen-Qi Lu, Ting-Ting Yin, Zhao-Li Ding, Gui-Gang Zhao, Jing Chai, Wen-Ge Zhao, Ya-Ping Zhang, John J. Wiens*, Jing Che*. Hidden hotspots of amphibian biodiversity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24, 121(20), e2320674121.

3.Alex Plimo Karuno, Xue Mi, You-Hua Chen, Da-Hu Zou, Wei Gao, Bao-Lin Zhang, Wei Xu, Jie-Qiong Jin, Wen-Jing Shen, Song Huang, Wei-Wei Zhou*, Jing C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Herpetofauna diversity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onservation Biology, 2023, 37(6), e14155.

4.Ting-Ting Fu#, Yan-Bo Sun#, Wei Gao#, Cheng-Bo Long, Chun-Hua Yang, Xin-Wang Yang, Yi Zhang, Xin-Qiang Lan, Song Huang, Jie-Qiong Jin, Robert W. Murphy, Yun Zhang*, Ren Lai*, David M. Hillis*, Ya-Ping Zhang*, Jing Che*. The highest-elevation frog provides insights into mechanisms and evolution of defenses against high UV radi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22, 119(46), e2212406119.

5.Wei Gao#, Chuan-Xin Yu#, Wei-Wei Zhou#, Bao-Lin Zhang, E. Anne Chambers, Hollis A. Dahn, Jie-Qiong Jin, Robert W. Murphy, Ya-Ping Zhang*, Jing Che*. Species Persistence with Hybridization in Toad-Headed Lizards Driven by Divergent Selection and Low Recombination,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2, 39(4), msac064.


其他代表性论文/专著

1.车静,蒋珂,颜芳,张亚平。西藏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与进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2.Wei Xu, Wen-Jie Dong, Ting-Ting Fu, Wei Gao, Chen-Qi Lu, Fang Yan, Yun-He Wu, Ke Jiang, Jie-Qiong Jin, Hong-Man Chen, Ya-Ping Zhang, David M. Hillis*, Jing Che*. Herpetological phylogeographic analyses support a Miocene focal point of Himalayan uplift and bi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0, 8(9), nwaa263.

3.Chen-Qi Lu, Jing Chai, Robert W. Murphy, Jing Che*. Giant salamanders: Farmed yet endangered, Science, 2020, 367(6481), 989.

4.Fang Yan, Jing-Cai Lü, Bao-Lin Zhang, Zhi-Yong Yuan, Hai-Peng Zhao, Song Huang, Gang Wei, Xue Mi, Da-Hu Zou, Wei Xu, Shu Chen, Jie Wang, Feng Xie, Min-Yao Wu, Han-Bin Xiao, Zhi-Qiang Liang, Jie-Qiong Jin, Shi-Fang Wu, Cun-Shuan Xu, Benjamin Tapley, Samuel T. Turvey, Theodore J. Papenfuss, Andrew A. Cunningham, Robert W. Murphy*, Ya-Ping Zhang*, Jing Che*.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exemplifies the hidden extinction of cryptic species, Current Biology, 2018, 28(10), R590-R592.

5.Jing Che#, Hong-Man Chen#, Jun-Xiao Yang, Jie-Qiong Jin, Ke Jiang, Zhi-Yong Yuan, Robert W. Murphy*, Ya-Ping Zhang*. Universal COI primers for DNA barcoding amphibians,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2012, 12(2), 247-258.


  主要学术兼职

2024-至今,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

2023-至今,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

2021-至今,中国人与生物圈(MAB)国家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2020-至今,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执委

2020-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

2018-至今,云南省遗传学会,理事

2016-至今,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团队

1.主要工作人员:

柴  静:副研究员    chaijing@mail.kiz.ac.cn

高  伟:副研究员    gaowei@mail.kiz.ac.cn

王  剀:助理研究员(博士后)  wangkai@mail.kiz.ac.cn

金洁琼:高级实验师  jinjq@mail.kiz.ac.cn

于中斌:研究实习员  yuzhongbin@mail.kiz.ac.cn

朱  娜:助理实验师  zhuna@mail.kiz.ac.cn


2.在读博士研究生:

Felista Kasyoka Kilunda(2018级) 易木荣(2020级) 董文捷(2021级)Alex Plimo Karuno(2021级) 卢宸祺(2022级) 冯小刚(2022级) 尹浩萍(2023级) 万涵(2023级) 荀皓(2023级) 曹如君(2024级) Le Van Manh(2024级) 李凌(2024级,联合培养)


3.在读硕士研究生:

李柳林(2023级) 毛熠轩(2023级) 范志康(2024级) 王钰文(2024级) 金彦君(2024级,联合培养) 张善艺(2024级,联合培养)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