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科学考察,盲鱼再现
2009-02-25 来源:滇池项目组 作者:撰稿:崔桂华、舒树森 摄影:蒋万胜、舒树森、崔桂华


    盲鱼是生活于洞穴或地下水环境中并表现出一系列适应性特征的鱼类,这些特征包括眼睛退化、色素消失、鳞片数目减少或消失,而感觉系统高度发达等。它们终生生活在无阳光的环境下,发生适应性演变而形成一群特殊的鱼类,共有全盲、半盲、眼显著变小等多种类型。根据其生存环境、离地表深浅及不同穴居类型,形成不同亚科的盲鱼,历来均引起中外鱼类学专家研究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至2006年,全世界已发现典型的洞穴鱼类多达107种,而中国以31种名列首位,主要分布在广西(15种)、云南(9种)、贵州(6种)、湖南(1种)。生活于云南阿庐古洞暗河中的透明鱼,早在500多年前的《阿庐洞记》中就有记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洞穴鱼类的确切文字记录,并被当地人世代传诵,流传至今。但科学的鉴定和命名,一直到1991年6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得两号宝贵的标本,才鉴定并确认为鲤科、鲃亚科、金线鲃属一新种,并以最早记载的俗名命名为透明金线鲃。从此,掀开了透明鱼神秘的面纱,确定了它的分类地位,有了科学的名字,真正进入了中国鱼类名录。
    云南阿庐古洞是个非常发达的石灰岩溶洞系统,由“三洞一暗河”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地下溶洞系统。三洞分别是泸源洞、玉柱洞和碧玉洞,一暗河为玉笋河,河水最终流出洞外,注入南盘江,属南盘江水系。而透明金线鲃生活于地下暗河中,该鱼是何时进入暗河,难于考证,从其适应性性状变化序列来看,无疑是一种高度特化的典型洞穴鱼类。它伴随洞穴演变的进化历程是十分漫长。
    洞穴鱼类的食物往往是极其匮乏的。洞内蝙蝠昼伏夜出,在洞外捕食昆虫后,回到洞内排泄的粪便,通常是洞穴鱼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形成了独特的洞穴生态系统食物链。但自从阿庐古洞开辟为旅游区后,游客剧增,白昼洞内五彩缤纷的景光灯、游船撞击声、游客喧哗声,一改昔日寂静黑暗的环境,洞内蝙蝠和鱼类均受到直接和间接的生存干扰。透明金线鲃的现状如何?旅游如何影响洞穴鱼类?生长速度如何?眼睛变盲的规律怎么样等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动物学专家们,作为科学探索的一个方向,在苦苦寻觅。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组会同云南大学云南省地理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并在泸西县旅游局,泸西县阿庐古洞风景区管理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再次深入阿庐古洞的地下暗河中,考察透明金线鲃的资源状况。两个所的人员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合作、勇敢的精神,凭借良好的装备和超人的胆魄,携手到未开发的玉笋河上游、下游和观音洞等洞中深入考察,寻觅透明金线鲃的踪迹。在洞中,稀薄的空气,千奇百怪的钟乳石,清澈见底并且冰凉的河水,黑暗幽深的洞穴腹地,对考察者都是极大的挑战,并给考察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考察者们在暗河內苦苦寻觅,看,有鱼!小周一声尖呼,顺着灯光,在水下2-3米深的地方,看见了一条透明鱼,但等大家游到一起,想合围捉住透明鱼时,早就不见了鱼的踪影,真可谓只见其形,难捕其身,可见难度之大。但在漆黑无光、怪石嶙峋的河水中,仅凭头上煤石灯照明,能这样零距离与透明鱼亲密接触,又让考察队员们兴奋不已。一招不成,改变战术,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最终捕获了5 厘米左右的两条透明金线鲃幼鱼,其全身通体透明,身上血管清晰可见,鳃部鲜红,一呼一吸,很是漂亮。最典型的特征是背部具有一个发达、向前的锥状突,这一适应黑暗环境的特殊感觉器,具有部份代替触须、侧线的感觉功能。透明金线鲃既玲珑秀气,又神秘漂亮。可惜的是,在采取供氧等多种措施后,依然不能让透明鱼适应新的环境,不能让更多人看到它具有生命时的真面目,而作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标本库的珍稀鱼类标本,将永远保存,发挥着科学研究的价值。
    通过此次考察,证明了透明金线鲃还未绝迹,依然能寻觅到它的踪迹,但数量稀少,处于濒危状态。建议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宣传保护,不要随意捕捉,并且不要在洞内放生其他鱼类及生物,让大自然千百年来留给人类的这一宝贵自然遗产,珍稀的鱼类物种,能夠永远存活下去。

撰稿:崔桂华、舒树森

摄影:蒋万胜、舒树森、崔桂华

云南泸西阿庐古洞外景

考察队员合影

仔细寻找

水质监测

进洞准备

进洞考察

奋力前进

深入洞穴

捕捉行动

考察归来

透明金线鲃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