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昆明动物所揭示汉族人群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基础
2020-12-14 来源:转化基因组学科组 作者:

  2020年12月2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李明研究员团队领衔在《JAMA Psychiatry》杂志上发表题为“Novel Risk Loci Associated With Genetic Risk for Bipolar Disorder Among Han Chinese Individuals: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and Meta-analysis”(文章链接: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article-abstract/2773733)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我国大陆地区汉族人群双相情感障碍遗传基础的首次大样本探索。该项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对我国人群双相情感障碍疾病遗传风险的认识。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异质性和遗传力较高的复杂精神疾病,患者往往表现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障碍,其正常生活乃至生存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然而,我们对双相情感障碍遗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仍十分有限,使得目前针对该疾病的诊疗都面临一系列难题,如容易误诊,难以根治,药物应答存在显著个体间差异等。累积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如DNA变异、基因等)在双相情感障碍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且现有针对该疾病的遗传学分析也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和日本人群,取材自我国大陆地区的双相情感障碍遗传学研究极少。受到所处环境及人群历史动态的影响,不同人群间的遗传背景往往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我国人群中开展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学研究十分必要。 

  为此,李明研究员率团队与全国多家临床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合作,采集了来自多个省市共计1822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4650例健康对照的血液样本,对其开展了全基因组关联(GWAS)分析,并随后在958个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2050个健康对照中进行了重复验证实验。该研究对我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所携带的遗传风险进行了全面探索,鉴定到了多个疾病相关变异及一个风险基因TMEM108。随后,该研究也对我国人群和已发表欧洲人群该疾病的遗传风险进行了荟萃分析和多基因风险评分分析,进一步鉴定出多个与双相情感障碍显著相关的基因(如VRK2、RHEBL1、CACNA1C,ANK3,HDAC5,TRANK1和SCN2A等),同时也证实双相情感障碍在我国人群和欧洲人群中共享许多重要的遗传风险。这些结果为认识该病的发生遗传机制提供了线索。此外,本研究亦证实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认知功能等共享一部分遗传基础,为理解不同精神疾病特有及共有表型的内在原因提供了基础信息。 

  《JAMA Psychiatry》杂志对于该研究配发了同期评论“Genetic Architecture of Bipolar Disorder in Individuals of Han Chinese and European Ancestries”,认为该研究对于促进对双相情感障碍遗传基础的理解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李慧娟博士、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张晨教授、苏州大学惠李研究员为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李明研究员和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方贻儒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受到了昆明动物研究所罗雄剑研究员及姚永刚研究员的建设性帮助和支持。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支持。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