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云南西北部发现鼯鼠族一新属种
2021-06-25 来源:兽类生态与进化学科组 作者:李权

  云南西北部是喜马拉雅、印缅和中国西南山地三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交汇地带,拥有十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近年来,在执行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2019QZKK05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0505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00304)、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2101AT070294)、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调查及拟建高黎贡山国家公园综合科学考察过程中,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高黎贡山采集到李氏小飞鼠Pteromys (Hylopetes) leonardi标本,该分类单元1921年由英国学者Oldfield Thomas根据缅甸北部的标本描记。通过与澳大利亚、老挝学者合作,科研人员研究了全球自然历史博物馆馆藏的近500号鼯鼠标本,发现李氏小飞鼠的遗传、牙齿和阴茎特征与已知的15个现生鼯鼠属均有很大差异,应作为一个新属。因其特殊的雄性生殖器构造,遂根据拥有相似特征的古希腊生育之神普瑞阿普斯(Priapus)之名将新属学名命名为Priapomys,中文名喜山大耳飞鼠属。 

  李氏小飞鼠自Thomas1921年命名之后,被大多数学者认作黑白飞鼠(Hylopetes alboniger)的亚种或同物异名。该研究发现李氏小飞鼠在遗传上和巽它群岛特有的大耳飞鼠(Iomys)最为接近,而非黑白飞鼠。但李氏小飞鼠在形态和分布上却与大耳飞鼠有很多不同,如:李氏小飞鼠的牙齿结构显示其更偏向于杂食性,而大耳飞鼠的牙齿结构显示它更偏向于植食性;李氏小飞鼠仅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地区的亚热带、温带森林中,而大耳飞鼠则分布在克拉地峡以南的热带森林中,两者分布区之间隔着广阔的中南半岛。根据生物学建立新属的三原则——“单系性”、“合理紧凑性”和“生态/形态/生物地理足够差异性”,研究团队认为李氏小飞鼠不仅是一个有效种而且还应作为一个新属。新属喜山大耳飞鼠属的发现对研究鼯鼠的牙齿进化、性选择、同域成种和中南半岛晚新生代的海侵事件、气候变化和动植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动物学专业期刊Zoological ResearchCiteScore=4.6; IF=2.638)上,昆明动物所助理研究员李权,德国波茨坦大学博士研究生程峰,澳洲博物馆助理研究员Stephen M. Jackson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昆明动物所研究员蒋学龙为文章的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www.zoores.ac.cn/article/doi/10.24272/j.issn.2095-8137.2021.039

新属喜山大耳飞鼠属模式种李氏小飞鼠(彭大周摄)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