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至少有768种有毒蛇类。正如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Kofi Annan)所说,“毒蛇咬死、咬伤是最重要、也是最被忽视的热带病。” 全球每年被蛇咬伤人数180万-270万人并造成超过12.5万人死亡。我国每年被蛇咬伤人数20万-40万人并造成近万人死亡。此外,相当大比例的蛇伤病人终身残疾,造成严重的家庭负担、是导致农村贫困的重要因素。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蛇伤列为全球应当协同起来优先应对的热带疾病(https://www.who.int/teams/control-of-neglected-tropical-diseases)。毒蛇种类的高效和精准判定是蛇伤救治的关键。但是由于蛇毒成分的复杂性和种间蛇毒的高度相似,使蛇伤的及时高效诊断变得非常困难。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可靠的蛇毒诊断方法用于属/种特异性鉴定。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牵头的研究团队长期关注蛇毒毒液成分毒理机制和蛇伤救治研究。近期他们结合多组学数据对国内剧毒蛇(如烙铁头、竹叶青等)蛇毒成分的特异性、免疫源性和空间可及性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高效的蛇伤诊断抗体研发策略,并运用该策略成功研发出针对两种近源属(Trimeresurus属和Protobothrops属)剧毒蛇的特异性诊断抗体和诊断试剂条,5-10分钟内就可以准确判断毒蛇种类、检测下限低于10 ng/ml的蛇毒粗毒。这可以为蛇伤的及时、有效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该研究结果最近以A Strategy for Efficient Preparation of Genus-Specific Diagnostic Antibodies for Snakebites为题,发表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该工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从投稿到被接受并被快速发表,也反应了全球对此类技术的迫切需求。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博士研究生龙承波、硕士研究生吴飞龙、副研究员吕秋敏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赖仞为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科技厅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89/fimmu.2021.77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