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春城晚报——第一届灵长类动物模型学术论坛在昆举行
2012-12-05 来源: 作者:
0
疾病,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品质,甚至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

在研发药物、疫苗时,需要对药效、毒性进行验证。基于一些动物和人类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人们建立了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借助小鼠、兔子、猴子等实验动物,来验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昨天,第一届灵长类动物模型学术论坛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院所、高校、医院的人才,研讨动物模型的发展,展望在人类疾病上的研究前景。

研究人类疾病

需要借助动物这个助手

发展对人类疾病有效的预测、预防、诊断和治疗等途径,一直是人口健康领域关注的焦点。最有效的研究策略是直接针对患者的各方面临床研究,但这一策略常常会面临同一临床症状有不同病因、个体差异显著,以及难以回溯性地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等问题,而且医学伦理学要求大量医学研究和新药新疗法不能直接应用于人体。这个时候,人类以外的动物就是个好帮手了。

中科院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徐林研究员说,人类以外的动物,广泛应用于疾病或生物学研究,例如线虫广泛应用于发育、衰老等遗传学和代谢学研究;果蝇应用于发育的基因调控、学习和记忆、基因功能发现等研究;小鼠应用于基因操作和功能研究;比格犬应用于药物长期毒性评价等。利用这些动物人们建立了许多动物模型来帮助研究疫苗、药物和疗法。

小鼠动物模型有缺陷

催生非人类灵长动物模型

长期以来,人们主要依赖于啮齿动物模型,如小鼠、大鼠、兔子等。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在致辞中说:“由于啮齿类动物与人类之间存在巨大的种属差异,使得基础研究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引用。灵长类动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生理特征也最接近人类,因此灵长类动物研究成果可望直接转化为临床应用,也能更有效地预测新疫苗、新药、新诊断试剂等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

目前,人类疾病的灵长类动物模型十分缺乏,成为制约人口健康研究的瓶颈。为了促进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发展,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医科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省基础研究发展促进会联合举办了第一届灵长类动物模型学术会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担任名誉主席。同济大学裴钢院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汉董院士出席了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人员、医生交流非人类灵长动物模型领域的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还扩大到了最接近灵长类动物的树鼩上。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