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蜈蚣毒液之谜破解
2018-02-13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郭爽,闫洁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团队发现,蜈蚣可以短时间内制服比自己体重大30倍以上的猎物,破解了蜈蚣“以小搏大”征服巨大猎物之谜,该研究有助于临床救治蜈蚣叮咬中毒导致的心肌衰竭等严重症状。相关研究成果1月22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蜈蚣为肉食性产毒动物,广泛分布在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陆地,其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4.2 亿年前。在长期的进化适应进程中,蜈蚣优化其毒液来进行捕食、防御等生命活动。蜈蚣可以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啮齿类动物、两栖爬行类动物等远大于自身体重的猎物。

  另外,被蜈蚣叮咬后的患者会出现疼痛、水肿、发炎、坏死和皮下出血,严重者有高血压、心肌缺血、呼吸衰竭、昏迷和痉挛等临床症状,甚至导致死亡。研究人员的前期工作解析了蜈蚣毒液的复杂成分,探究了蜈蚣毒液引发疼痛的原因,并且在毒液中发现具有药用潜力的活性多肽,但是蜈蚣征服巨大猎物的分子机制仍然是一个谜。

  近日,科研人员发现金头蜈蚣可以在30秒钟内快速制服并捕食比自己体重大30倍以上的猎物。这一惊人的捕食效率是由于蜈蚣毒液中含有钾离子通道KCNQ抑制剂毒素SsTx。SsTx通过阻断KCNQ导致猎物大脑、肺及心脏功能障碍,从而高效捕食猎物。蜈蚣咬伤能够导致心肌衰竭甚至偶有死亡病例。该团队基于蜈蚣捕食巨大猎物的分子策略,利用临床药物瑞替加滨治疗蜈蚣中毒导致的心肌衰竭在疾病动物模型上取得良好效果,为该类疾病提供了治疗手段。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