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文汇网——恐龙得了骨髓炎?化石揭开两亿年前的一场殊死搏斗
2018-04-02 来源:文汇网 作者:许琦敏

  疼痛、全身乏力、呕吐、行动困难……在远古时代称霸地球的恐龙也会得病吗?当然会!

  最近,古生物学家从一根云南禄丰龙的肋骨化石上的空洞,发现这头恐龙生前曾患过骨髓炎。而带来这一疾病的,是两亿年前的一场弱肉强食的争斗——它被食肉恐龙攻击,留下深及肋骨的伤口,因细菌感染而得了骨髓炎——疾病在它的肋骨上留下了一个边缘光滑的大洞,或许也导致了它生命的终结。

  今天,中、美、英、南非等国的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了这一发现,论文发表在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开放获取期刊《科学报告》上。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布鲁斯·罗斯柴尔德教授、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高级讲师帕特里克·伦道夫-奎尼博士、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的亚历山大·帕金森博士、云南省玉溪市博物馆的文博馆员王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客座研究人员冉浩等学者共同完成。

  此次研究的病变肋骨来自一件保存于云南玉溪博物馆的禄丰龙化石。禄丰龙是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植食性中等蜥脚形类恐龙,由我国老一辈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先生命名,这也是中国人自己发掘、研究、装架的第一种恐龙。这种恐龙的脑袋很小,脖子长,后肢比前肢更加粗壮。

  “王溢老师在检视这件长约6米的标本时,发现它的一根肋骨在三分之一处有一个奇怪的穿孔。”邢立达介绍,“这个孔长5.4厘米,宽大约2厘米,并且洞穿了整根肋骨。”

  这个洞是恐龙死后形成的吗?冉浩认为它应该形成于生前。因为这个肋骨上的孔洞边缘看起来非常圆滑,不像是后来破坏形成的,更像是在生前便出现的状况——更确切说是因为伤病而形成的。

  “因为空洞的边缘看起来骨质偏薄,更像是被细菌腐蚀出来的。”邢立达解释,动物死后骨骼受到破坏,往往会留下清晰的划痕、齿痕,破碎边缘一般不太规整,而且化石如果受到外力作用,通常会整块崩解,通常也不会留下一个空洞。

  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这种侵蚀对肋骨造成的影响有多大,古生物学家对肋骨进行了显微CT扫描,并进行了三维重建。结果显示,在恐龙肋骨内部也形成了空腔,这意味着这是一次深达骨髓的病变。

  古病理学专家布鲁斯·罗斯柴尔德教授表示,通过与现生脊椎动物的骨骼疾病进行比对,可以判断出造成这处病变的原因极可能是细菌感染。

  于是,科学家们逐步还原出两亿年前,在云南禄丰的一处盆地内上演的一幕惨烈场景:为了猎食,一头身长6米、有着牛排刀一般锋利牙齿的食肉恐龙——中国龙,袭击了这头可怜的禄丰龙。尽管禄丰龙万幸逃脱了捕食,但激烈的争斗,却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深及肋骨的创伤。

  深而大的创口、温暖潮湿的气候,再加上肉食恐龙造成创伤时可能并不清洁的尖牙利爪,都不利于伤口的愈合,最终导致了细菌感染。体温变化、呕吐、乏力、免疫力减弱、活动范围减小……禄丰龙饱受伤口感染的痛苦折磨。很显然,伤病不断加剧,细菌感染骨骼,导致了严重的骨髓炎,最终在肋骨上形成了一个长形空洞。

  这场重创之后的感染,是否导致了这头禄丰龙的死亡?冉浩表示,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无法确定,“但我们可以肯定,在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承受着越来越严重的痛苦,给它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伦道夫·奎尼博士表示,这是第一次在蜥脚形类恐龙中发现这种病变,是一次令人兴奋的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理解这类恐龙的古病理。由于古代动物能留存下来的,主要是骨骼,因此古病理学发现的多为骨科伤病。此前,古生物学家在阿根廷的包鲁巨龙的化石上也曾发现过骨髓炎的证据,但其年代在白垩纪晚期,比禄丰龙晚很多。

  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在蜥脚形类恐龙古病理学上的空白,丰富了恐龙病理学知识,也加深了人类对侏罗纪早期各种恐龙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