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复杂、反复发作、大多在青壮年发病,精神分裂症一直被认为是最复杂的精神疾病之一,该疾病正侵蚀着全球约1%的人群。近日,一系列研究成果论文刊发,科学家从脑功能网络、基因表达层面,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寻找治愈的希望。
从临床表现和脑网络
寻找治疗缺口
幻觉、社交沟通障碍、自我知觉异常等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表现。而这些表现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在视、听、触、嗅等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加工异常。比如,在社交互动中,人们需要整合对方的面孔、言语、唇动、手势等多方面的信息,如无法成功整合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可能会导致对社会信息的误读,诱发个体社会适应不良。而“时间接近性”是整合信息的重要线索之一。如果人们把本该分离的感觉信息整合到了一起,也会导致感觉信息异常。学术上称之为“时间整合窗”增大。
最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楚侨团队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孤独症患者在跨感觉通道的时间整合能力表现出一致的显著缺损,这种缺损与这些患者临床症状密切相关。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神经科学与生物行为评论上》。
“传统药物对这种认知能力缺损的治疗效果不佳,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应研究这两种疾病患者在时间整合窗增大方面的表现机制,并开发出特定干预手段,提高患者的跨通道时间整合能力。”陈楚侨说。
事实上,不只是孤独症,该团队也与国际学者合作开展精神分裂症、强迫症以及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共病患者的研究。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有可能共患其他精神障碍。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最新发布的DSM-5临床诊断手册,这一指南强调精神分裂症谱系的概念。
“就是说,要把精神分裂症的发展过程看作一个具有不同行为和神经系统表现的连续体,并且这些表现会同样出现在其他相关精神障碍中。”陈楚侨介绍,从这个角度出发,该团队从脑功能连接模式入手,正在研究一套认知、情绪以及基于任务的功能性神经影像测量方法,以系统地对比考察不同精神障碍患者,将为精神分裂症谱系和强迫症的临床诊断干预及其相关的精准脑科学方法提供指导。
比如,这项纳入22名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共病患者、2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22名强迫症患者和22名健康被试者的研究发现,与其他3组相比,共病患者的默认网络子脑区间表现出最高的功能连接强度,而在默认网络和突显网络子脑区间内表现出最低的功能连接强度。此外,与健康组相比,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及共病患者在默认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子脑区之间都表现出增强的功能连接,共病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发现默认网络子脑区与颞中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但强迫症患者表现相反。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精神分裂症通报》上。
“这些发现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解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和共病患者脑功能连接变化异同点,特别是共病患者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变化的特异性,并提出了针对不同精神障碍脑功能变化特点的新见解。”陈楚侨说。
基于神经发育假说
找到3个遗传基因
不只是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机制和影像因素也是研究重点。据悉,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力高达0.8左右,这意味着遗传因素起关键作用。最近,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罗雄剑和陈勇彬课题组发现GLT8D1、CSNK2B和AMLS1这3个基因可能参与精神分裂症发生。该成果已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罗雄剑介绍,目前鉴别到的绝大多数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的遗传变异,都位于不能编码蛋白质区段的非编码区,这也暗示这些遗传易感位点很可能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水平,进而影响精神分裂症易感。
基于这个假说,研究人员利用夏洛克算法系统,整合了来自于精神分裂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遗传的相关数据及大脑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数据,发现遗传变异可能通过调控这3个基因的表达作为媒介,转导精神分裂症易感。同时,他们利用独立的大脑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数据及整合方法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和表达分析对该结论进行证实。
“与遗传研究结果一致,基因表达分析则揭示这3个基因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中表达显著紊乱。其中,GLT8D1和CSNK2B两种基因还参与调控胚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以及神经元的形态和突触传递等生理功能,提示精神分裂症易感遗传变异,可能通过影响基因表达影响神经发育,最终导致精神分裂症发生。而GLT8D1和CSNK2B在神经干细胞中的功能结果,提示其在神经系统肿瘤(肿瘤干细胞)中也有潜在调控能力,深入的研究工作正在开展当中。”罗雄剑介绍,此项研究为进一步深入解析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支持了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假说,为进一步阐明精神分裂症的致病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