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新京报——中国唯一雌性斑鳖人工授精后死亡
2019-04-30 来源:新京报 作者:王洪春

  4月13日,在苏州动物园饲养的中国唯一雌性斑鳖经人工授精后发生意外,抢救无效死亡。国际龟鳖生存联盟(TSA)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已知的斑鳖仅剩三只,其中苏州动物园还有一只雄性斑鳖,另外两只在越南,性别不详。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饶定齐表示,这一消息令人遗憾,但“还没到放弃的地步”。他建议加大寻找野外个体的力度,同时也应加强宣传,鼓励可能拥有斑鳖的个人或机构公开信息,以便进一步繁育。

  组建尸检团队调查斑鳖死因

  苏州动物园相关负责人陈大庆介绍,4月12日,由国际专家组成的团队与苏州动物园员工,对中国仅存的一只雄性斑鳖和一只雌性斑鳖进行采精和人工授精工作。该雌性斑鳖出现意外,经过24小时的抢救,不幸于4月13日13时20分死亡。

  陈大庆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本次人工授精计划之前,专家团队回顾了过去的医疗记录,咨询了相关专家,以保证将准备工作(包括急救方案)做到最好。另外,团队专家还利用与本次工作相同的程序,对三只雄性和二只雌性大型亚洲鳖进行了采精和人工授精工作。在正式采精和授精之前,专家团队对两只斑鳖进行了理化指标和超声波健康检查,发现它们健康状况良好。与过去的四次人工授精活动相似,人工授精过程顺利,没有出现复杂情况。

  中国动物园协会总工程师刘农林在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的采访中提到,麻醉以后,当日18时许,这只雌性斑鳖曾苏醒过来,并有动作,“但很快发现它没有动作了,感觉情况不对就开始抢救。”据其介绍,这个过程大概不到半小时。

  经过24小时的抢救,雌性斑鳖没有苏醒过来且不幸死亡。陈大庆介绍,对极度濒危的斑鳖来说,这是一个“灾难性的损失”。专家团队采集了卵巢组织并保存到液氮中,以备未来使用。课题组商定组建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尸检团队,以查明死因。

  5年来陆续进行四次人工授精均未成功

  斑鳖(Rafetus swinhoei)是世界上最大淡水鳖,背甲可长达1500毫米,体重可达115公斤。斑鳖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危物种。

  国际龟鳖生存联盟(TSA)资料显示,在该雌性斑鳖死亡之前,全球已知的斑鳖为四只,其中两只在越南,另两只在苏州动物园,据信百岁左右。苏州动物园这只雌性斑鳖的死亡,意味着目前仅剩下3只。

  公开资料显示,这只死亡的雌性斑鳖来自长沙动物园,因联合繁殖需要,于2008年“嫁往”苏州动物园。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信息显示,该学会与国际龟鳖生存联盟(TSA)、苏州动物园、长沙动物园和中国动物园协会等单位进行了合作,以防止这一物种灭绝。经过6年的尝试,未能成功自然繁育。尽管工作人员观察到交配行为,这对斑鳖还产下了数百个卵,但没有一个孵化成功。

  2015年进行的生殖评估显示,系雄性斑鳖生殖器受损,导致无法正常繁育。同年,人工授精工作启动。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在官网写道:“人工授精是进一步繁殖该物种的最佳机会。”《苏州日报》2015年5月曾刊发报道称,首次实施斑鳖人工授精,“顺利的话,预计八九月份小斑鳖有望出生。”

  但实际上,自2015年来陆续进行四次人工授精均未成功。4月12日,是这对斑鳖第五次进行人工授精。刘农林介绍,这只雄性斑鳖的精液质量较差,活精子不到20%,“理论上这类精子很难受精。”

  另外两只已知的幸存斑鳖分别位于越南东莫湖(Dong Mo Lake)和宣汉湖(Xuan Khanh Lake)内,性别不详。

  ■ 焦点

  斑鳖物种为何如此濒危?

  此前有研究文献显示,斑鳖曾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钱塘江、太湖)和红河流域。为什么中国斑鳖的数量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中国科学院主管的《科学时报》(现名为《中国科学报》)曾刊文称,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人类“不太认识”斑鳖。直到100多年前,斑鳖才慢慢被人类认识。

  1873年,英国学者John Gray将驻上海的一个英国领事在上海附近捕获的几只大鳖定为新种,命名为斯氏鳖(Osaria swinhoei)。后来,学者梅尔兰将斯氏鳖(Osaria swinhoei)更改为Rafetus swinhoei。据研究,Gray定名的斯氏鳖实际上就是斑鳖。但我国学者几乎无任何后续研究,甚至连它是否为有效种、它的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也一无所知,斑鳖通常被错认为中华鳖或鼋。

  为斑鳖正名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事。当时,苏州动物园为支持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建设,曾赠送了两只俗称“癞头鼋”的大鼋标本。苏州市科技学院生物系教授赵肯堂对其头骨、背、腹甲等进行了细致研究,发现这两只“癞头鼋”是斑鳖。经过多年研究,赵肯堂提出了大量证据,证明斑鳖是一个独特的物种,是为斑鳖正名第一人。

  斑鳖数量剧减的另一原因则是栖息地——太湖等地遭到了污染等人为干扰。而且,中国人向来喜欢进补龟鳖类,其中斑鳖个体大、目标显著,更易被捕杀。且人工饲养中,不懂斑鳖的生活习性容易让斑鳖“折寿”。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发布的文章称,斑鳖曾因分类地位不明而长期被忽视,直到1987年才在分类学界得到确认。为此,斑鳖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受到影响,国内甚至未及将其列入1989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 追问

  濒危斑鳖如何保护

  在具体的保护措施上,专家们提出“两条腿走路”。除了促进已知的斑鳖繁育,寻找野外个体工作也在进行中。主要目标地域为云南红河流域。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饶定齐从事斑鳖相关研究约6年,主要在云南红河流域从事野外考察工作的他介绍,该流域曾经出现过斑鳖。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红河流域的斑鳖遭受有组织的大量捕捞,部分活体随后流入个旧、昆明、北京、上海等国内一些动物园饲养(有的是与个旧动物园交换),而上海自然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也分别收集了这个时期采自云南红河的斑鳖标本。并且,位于红河下游的越南也曾发现野生斑鳖。这些信息都显示,定位到这里有迹可循。

  2014年至2016年,饶定齐曾收到疑似发现斑鳖的报告,但未能进一步核实。2017年是寂静的一年,一点信息都没有,直到今年年初才再次接到2018年疑似目击斑鳖的消息,但仍未得到证实。其称,红河流域广,斑鳖出现的时间也短,再加上无法近距离观察,因此难以确认身份。

  但饶定齐相信,不排除存在野外个体的可能性。苏州动物园雌性斑鳖的死亡令人遗憾,同时也警示人们:意外情况可能随时发生。“不能再等了。”他建议加大寻找野外个体的力度,同时也应加强宣传,鼓励可能拥有斑鳖的个人或机构公开信息,以便进一步繁育。“不到最后关头,不要放弃。”

  同时,他曾撰文指出,红河流域的斑鳖,不论中国云南还是越南,从2006年开始关注至今,都未发现过其幼体和亚成体。据此推测斑鳖在红河流域最迟在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就已经未能正常繁殖。拯救斑鳖的行动越来越严峻和紧迫,所剩的时间和机会已经很少。

  4月15日,参与此次斑鳖人工授精工作的外国专家杰拉德·库克林回复表示,他希望能以已知的两只越南野生斑鳖为基础,在越南开展繁育项目。此外,希望越南和中国能发现更多的斑鳖个体。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