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间,除了你所懂的差异外,在身体15个位点(包括熟知的肠道菌群、口腔、皮肤、呼吸道等)还存在7个方面的重要差异。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这个最新研究进展,为研究男女在菌群相关疾病易感性的差异提供了首份参考标准。
人体菌群主要分布在肠道、口腔、皮肤、呼吸道和生殖道五大部位,但远不止如此,在泪液、精液及乳汁等体液乃至血液和组织内也发现了菌群的存在。传统上,菌群一词主要指细菌和真菌,但人体微生物还包括病毒、质粒等,所以用“微生物群系”表述更为准确,但也有不少学者采用了“微生物组”这一名词。
目前,对人体微生物群系的研究仍着重聚焦于细菌,成年人仅肠道就有多达2公斤的细菌,这些细菌的细胞数量甚至超过了人体自身体细胞的数量。幸运的是这些细菌中绝大多数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但也隐藏着少数机会性病原菌。菌群与宿主间通过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与免疫、代谢、神经中枢等相互作用,因而菌群对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人体菌群也有性别之分,这个概念几年前就提出来了,但也仅只是简单的描述,所以其理论和实际意义都有限。
男女在对肥胖、糖尿病、痛风、(炎性肠病)IBD、老年痴呆症、自闭症、抑郁症等疾病的易感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其中性别特定的菌群差别导致了男女在免疫内分泌调节方面出现重要差别,从而影响了对疾病的易感性和治疗的有效性。例如,男性痛风发病率远高于女性,乃至连尿酸正常水平都具有明显的差别。事实上,男女在对某些癌症发病率方面的差异也可能与菌群差异相关。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马占山学科组利用来自于美国“人类菌群宏基因组项目(HMP)”于2012年公开的数据,采用该学科组自主研发的生物信息大数据分析技术(已申请10多项发明专利),发现了上文提及的男女菌群在15个位点7个方面所存在的重要差异,并揭示了形成这些差异的机制。这为研究男女在对菌群相关疾病的易感性差异等领域提出了首份参考标准,从而在“菌群性别组学”这一崭新研究领域取得基础性突破。论文由国科大博一研究生李文迪与导师马占山发表在最新一期的《高级科学》(Advanced Sci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