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在城市里,应该如何来理解生物多样性?我们又该如何给孩子们讲解生物多样性?10月13日上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举办期间,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履行者行动、我身边的生物多样性”这一话题的云采访中,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维薇与她的同事们,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做了有趣的分享,给大家上了一堂“身边的生物多样性”科普课。
“我们不是局外人”
棉花丝绸为穿暖提供了纤维
“让遗传基因、生物体这些词汇不再陌生,把生物多样性那些‘高大上’的问题,拉到每个人身边。”李维薇认为,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离不开动物、植物、微生物为人类构架的生物多样性之美的世界。上百万年前生物死亡而形成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我们提供了能源;橡胶为远行提供了轮胎;棉花、丝绸为穿暖提供了纤维……生物多样性是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是一张生命之网,而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从来都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局外人。”
在家中,桌椅板凳、乳胶床垫、纯棉被套、木地板等材料都来自于生物资源。在城市,人类也和很多生物共享着城市空间,这里也是我们的共享家园。“绿化带、草丛里,随处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在李维薇看来,城市公园里有躲躲藏藏的小松鼠,虫鸣鸟叫也会穿破城市的喧嚣。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博物馆鸟类研究者刘鲁明告诉大家,只要有发现的眼睛,就能在城市绿地里、小区中、池塘边发现生物多样性。“昆明有记录的鸟类共有400多种,城市鸟类的‘代言人’就是红嘴鸥。”据2020年的数据统计,飞抵昆明过冬的红嘴鸥数量有41000多只。此外,刘鲁明说,滇池湿地也生活着不少鸟类,白鹭、普通翠鸟,以及长着一个扫把头、非常“朋克”造型的“屎咕咕”也很常见。
对于生物多样性中较难理解的“遗传多样性”的问题,李维薇用一张菜市场鸡蛋的照片来进行解答。“昆明篆新农贸市场,就是能够看到遗传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地方。”在她看来,菜市场里黄壳、绿壳、棕壳的不同品种的鸡蛋,就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我们要做明天合伙人”
日常生活中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派
“大家来接个龙,说说你们平时最常吃的东西。”在现场,李维薇和记者们做了个小互动。番茄、玉米、西兰花、白菜、牛奶、香蕉、牛肉、胡萝卜……虽然收集到几十个品种的答案,但在李维薇看来,食物的生物多样性利用仍处于非常“单一”的阶段。人类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威胁到其他物种”。在过去100年里,90%的农作物品种已经从农田中消失,家畜有一半已经消失,农业生物多样性正在消失。
那么,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如何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实践者?“我们可以成为‘明天合伙人’。”李维薇给出了这个答案——在日常生活中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派。光盘行动、随手关灯、循环利用水资源、做好垃圾分类,做一个“资源守护者”;拒绝野生动物植物制品的服饰、买耐用品少购买和使用一次性用品商品,成为“绿色消费者”;在小区、上班路上、菜市场、商店中去发现多样的生物,成为“城市探索者”等等。不仅如此,律师、教师、记者、渔民、医生等所有职业者也都能够在保护中贡献着职业力量。
会场花絮
放龟其实是“犯规”
“很多人都会放生生物,小乌龟、小鱼、牛蛙……觉得放生是对动物的爱护,但是对于科学家来说,放生其实是一种‘犯规’。”李维薇用身边的小事来科普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她说,大家经常吃的小龙虾、牛蛙等都是外来入侵物种,把它们当作食物吃掉是最好的方式,将它们放生就会对本地物种带来毁灭性的影响。以牛蛙为例,它体形大、生性凶猛,牛蛙会吃鱼、虾、鸟、蛇,甚至青蛙。将牛蛙放生在自然环境中必然导致许多本土两栖类种群下降或局部灭绝,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
“很多人喜欢猫,因此会喂养流浪猫。但是你知道吗?猫被列入世界上最糟糕的一百种非本地入侵物种之一。”李维薇认为,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来看,并不建议“投喂”流浪猫,一方面是流浪猫携带很多病菌、病毒,不利于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流浪猫会造成城市鸟类、小型脊椎动物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