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新民晚报:鸟类物种数占全国2/3以上 云南生态保护成绩斐然
2021-10-14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
    昨天,COP15新闻中心举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云南的丰富实践和显著成果》媒体见面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云南的丰富实践和显著成果进行了介绍。
  一只鸟带来50万元的经济收益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结合近年来云南省开展鸟类保护的多项实际工作,介绍了云南鸟类保护所取得的各项成绩。
  根据最新科研调查,云南的鸟类物种数已经超过了1000种,鸟类物种数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3以上,并且有6%以上的鸟类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自1959年成立以后至今,几乎是不间断地开展云南鸟类多样性考察工作,并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云南鸟类志》的编撰工作,基本查清了云南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家底。”杨晓君说。
  他表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海拔高差巨大、地形地貌复杂,使云南拥有从热带到寒带的多种气候类型,以及相应的复杂而丰富多彩的生境类型,各种各样的鸟类均可找到相适应的环境条件,因此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鸟类物种多样性,并形成了其特殊性。
  据杨晓君介绍,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思想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申请和承担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专项课题5的工作,开展“花(海菜花)—鱼(大理裂腹鱼)—鸟(黑颈鹤和雁鸭类)”三类旗舰物种共生互养生态廊道修复工程,结果显示,这种“花-鱼-鸟”生态修复模式效果显著,大理剑川剑湖鸟类多样性增加,除紫水鸡群体扩大外,还首次记录到彩鹮自然繁殖,并在越冬期拍到黑颈鹤群体的照片,这是近20年当地首次记录到黑颈鹤。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开展的黑颈鹤保护工作,不但使黑颈鹤成为我国9种鹤类中唯一种群增长的鹤类,2020年还被IUCN将其从易危等级降为近危,摘掉了“受威胁物种”的帽子。该单位在云南省林草局支持下开展的绿孔雀保护工作,也使我国野生绿孔雀种群稳中有升,并建立了纯种的笼养绿孔雀种群。
  “鸟类若得到保护,还能带来经济效益。”杨晓君还在现场分享了一则保护鸟类的故事。2017年10月16日,德宏州盈江县那邦镇那邦湿地出现了一只鹳嘴翡翠,这是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鸟类,它在那邦湿地停留的197天,至少吸引了2955名全国各地爱好者专程前来观测、拍摄。这些吃住在那邦镇的鸟友,至少给当地带来了50万元的经济效益。
  “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证明。”杨晓君说。
  云南20余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脱离灭绝威胁
  近年来,云南的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工作同样成果斐然。
  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杨宇明昨天在会上介绍,2005年云南在全国率先提出“极小种群”保护倡议,2010年云南省政府批准实施《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之后的“十三五”期间,林草、科技、生态环境等部门开展了大量工作,实施了120多个保护项目。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方面,通过实施种群保护及栖息地修复等措施,对自然保护区和其它就地保护点内的67个植物物种进行了科学管理和保护。
  杨宇明介绍,“十三五”以来,云南建立了30个保护小区(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突破了36个物种的人工繁育技术,在人工繁育基础上对61个植物物种开展了迁地保护,对16种累计3万余株极小种群植物进行回归种植。目前,云南20余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通过就地、迁地和回归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得到了有效保护,脱离灭绝威胁,达到了拯救目标。
  据介绍,云南将编制《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规划(2021—2030)》,出台《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版)》,未来10年聚焦101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开展拯救保护工作,着力实现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从物种资源收集保存到野外种群恢复壮大的根本性转变。
  新民晚报记者 杨硕 杨一帆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