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光明日报:用生物多样性描绘大美中国
2021-10-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梦爽
    “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是珠峰极高山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这是迁飞过来繁殖的黑颈鹤,是珠峰湿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大会现场,来自珠峰雪豹保护中心的科研人员拱子凌手捧一本即将出版的画册《珠穆朗玛——鲜为人知的生灵秘境》,向围在一旁的与会嘉宾介绍。在这本画册的背后,是5次生物多样性影像专项调查、超过100天的野外工作、超过5000公里的行程,最终向读者呈现了100页的珠峰秘境。

  2017年,出于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热爱,29岁的拱子凌离开北京,来到位于西藏的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担任珠峰雪豹保护中心执行主任。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珠峰地区海拔高、风雪大,是生命匮乏的‘苦寒之地’,实际上恰恰相反。”拱子凌说,珠峰保护区同时具有藏南高原和中喜马拉雅山地两大自然地理单元的地域特征,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南翼湿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喜马拉雅山脉北翼半干旱高原灌丛、草原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类群极其丰富。

  珠峰保护区管理局生态研究科科长拉巴次仁介绍,保护区分布有雪豹、藏野驴、喜山长尾叶猴、熊猴、塔尔羊、金钱豹等2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熊、棕熊、藏原羚、盘羊、藏雪鸡等6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此外,这里还分布有密叶红豆杉、雅致杓兰、长叶云杉、西藏长叶松等81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目前,我们在脱隆沟、绒辖、雪布岗、江村、贡当、珠穆朗玛、希夏邦马和佩枯措8个核心区建立了20处管理站或进山检查站,保护力度正在不断加强。”珠峰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罗布说。

  据介绍,2013年,原西藏自治区林业厅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布“珠峰雪豹保护计划”,2014年5月成立珠峰雪豹保护中心。该计划致力于守护世界第三极,维护珠峰地区以雪豹为代表的野生动物和人的和谐共存。目前,该计划已支持30余名青年人才参与中心科研工作,培养硕博青年学者15人;支持200人规模的农牧民专业管护队提升保护管理能力,推动珠峰巡护管理体系建设,培养一线工作人员。

  公众参与成为重要保护力量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到实践”主题论坛上,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介绍,其团队完成的一项调查中,有55%左右的民众认为,保护环境带来很多新的经济机会,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只有10%左右的民众认为,环境破坏是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生态文明正全方位深刻地改变中国。”张永生说。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生态环境,公众参与正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力量。

  红树林是一种生态服务价值极高的生态系统,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推动社会化参与的自然保育模式,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2015年,深圳市福田区政府将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管理权委托给红树林基金会。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研发了具有特色的自然教育课程和活动,定期向公众提供自然教育服务。同时,公园建立起一支由359人组成的专业志愿者队伍,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并参与园区生境管理。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不仅在保护、维持周边红树林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还是周边社区居民亲近湿地、了解红树林生态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的科普宣教价值。”红树林基金会副秘书长蒋勇说。

  与此同时,公众参与在生物多样性科研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也日趋重要。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了解各种鸟类种群状态与变化,并提出合理的保护对策, 依赖于观测数据所做的基础。收集和整理这些数据,仅靠科学家和林业部门是不够的,通过公民科学的方式则能够进行有效的补充。

  昆明市朱雀鸟类研究所自2014年以来管理“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在线数据库,目前已有近15000名包括观鸟爱好者、科研人员、一线自然保护人员在内的活跃用户,记录涉及1321种在中国有分布的鸟类,记录地点涉及全国71.44%的县级行政单位。目前,该项目正推进面向国家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和国际保护平台的信息分享,为野生鸟类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城市也是野生动植物的家园

  生物多样性不仅存在于远离人烟的高山、湖泊和草原,也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装点四季的植物、穿破城市喧嚣的虫鸣鸟叫、公园里躲躲藏藏的小松鼠,都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在COP15的“云采访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维薇介绍,城市生态系统正成为人与自然连接的重要纽带。

  在COP15“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评选中,“北京大学校园自然保护小区”“貉以为家:公民科学助推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科教”等诸多聚焦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案例成功入选。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大学校园中记录到鸟类约230种、高等植物600余种、兽类15种、鱼类26种、两栖爬行类14种、蝴蝶27种、蜻蜓26种,已成为国内乡土动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城市绿地之一。

  “我们建设保护小区不仅是为了提高校园环境,更希望以此为蓝本,为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可推广模式。”项目推荐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谭羚迪说,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各地的高校、公园乃至小区绿地都能成为支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然生态区域,让人们在身边就能认识、享受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然而,野生动物“进城”并非一帆风顺。

  在来自上海的“貉以为家”案例中,市民曾经因为不了解这种土生土长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慌,也曾经因为大量投喂猫粮,导致其种群快速增加而对市民生活产生干扰。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介绍,研究组协助林业部门建立城市野生动物数量和行为监测网络,制定人兽冲突应急处置方案,在部分重点小区开展科普教育、环境改造和协商等,打消了部分市民对野生动物先入为主的恐慌心态。如今,数百名市民志愿者参与这些工作,“人貉共存”正成为现实,真正体现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仅靠自然保护区是不够的。城市仍保留着大量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恢复的潜力巨大。此外,城市生物多样性对人们的健康也大有裨益,因此保护与恢复意义重大。”北京大学教授吕植强调。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