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科技日报: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科技界热议习近平在COP15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2021-11-1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赵汉斌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会场内外,线上线下,来自科技界的人士反响热烈。

  向世界发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强音”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是向世界发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强音。”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说,讲话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生态保护的方向和路径,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举措和成效,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对此,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化工系陈国强教授深有感触。

  陈国强从事由微生物利用多种碳源发酵产生高分子聚酯聚羟基脂肪酸酯(简称PHA)代谢工程研究37年,由于PH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热加工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材料和可降解塑料的生产。他认为,除了人们看得见的动物、植物之外,生物多样性体系中,微生物应受到更多关注,因为近代工业和人类干扰,温室气体造成环境的变化,致使自然灾害频发,人类付出了惨重代价。他希望未来更多的产品,尤其是日用品,应更多以生物方法来制造,通过绿色循环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对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作出贡献。

  聚焦重大科技需求,展现大国担当和决心

  习近平主席还指出,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这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云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学勤说,在本次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举办前夕,《云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刚刚发布,新规划专章聚焦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科技需求。未来五年,云南省将加大生态文明领域科技创新力度,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安全等领域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为全面建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科技力量。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以绿色转型为驱动,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这深刻阐释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说,目前,我们对生态系统的了解还只是皮毛,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还需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深入开展科学研究,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向世界展现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大国担当和决心,表达与世界携手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挑战的信心和主张。

  基于对云南高原湖泊生态学研究的长期积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云南高原鱼类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君兴团队提出了“花—鱼—螺蚌—鸟”高原湖泊生态修复新模式。

  在2020年1月20日考察云南时,习近平主席曾在滇池之畔仔细查看了浓缩这一生态修复理念的“生态缸”。

  如今,杨君兴团队的成果,已从论文和实验室的“生态缸”,变成了滇池东岸宝丰湿地的实景,并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室外考察点。

  杨君兴研究员说,大量研究证明,这一模式,是让氮、磷上岸的有效途径,在改善高原湖泊水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本土鱼类和水生植物多样性资源,为近湖流域的群众带来了增收致富的新机遇。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让他备受鼓舞。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