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建国、高级工程师李维薇、助理研究员刘鲁明等主编的《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精品集萃》日前正式发布。
该书共分三个部分,对中科院生物标本馆的历史沿革等进行了概述。书中精选了400号(份、件)最珍贵、最有意义、最具代表性的馆藏精品,并配有彩色图片,详细描述了标本采集地点、采集环境和重要的生物学习性和生态学特性,介绍了每份标本的馆藏价值、科研价值和应用价值,部分标本还介绍了其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以及科学家为追求科学真理的献身精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向国内外展示了我国生物标本馆事业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果,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成果之一,该书的出版也是对COP15第二阶段会议的献礼。
标本及标本馆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而产生的。生物标本馆(博物馆)不仅收集和保藏生物标本,还肩负着科学知识普及和教育的功能。
生物标本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实物的科学记录;二是永久的科研材料,它携带着丰富的物种和产地数据和信息,对于生命科学研究至关重要,是不可再生的国家战略资源之一。
生物多样性保护给生命科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其中当然也离不开以生物标本馆为依托的分类学等基础科学的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