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新京报:纯种江西大鲵野生种群被发现,系我国首个遗传身份明确的大鲵种群
2022-05-19 来源:新京报 作者:张璐
  5月18日,新京报记者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获悉,科研人员在江西省靖安县内调查时,于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纯种大鲵野生种群,发表论文将其命名为一个新的物种——江西大鲵。据悉,目前大鲵野生纯种自然种群难觅,但大量杂交混合个体囤积在商业养殖场中。江西大鲵是目前我国首个遗传身份明确且野外稳定繁殖的大鲵纯种种群。
  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Zoological Research(《动物学研究》)上。
  大鲵野生纯种自然种群难觅
  中国大鲵又称娃娃鱼,产于我国内陆河溪水域,体长可以达到2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自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过度收购、非法捕捞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大鲵种群数量下降极为严重。中国大鲵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国对其采取建立保护区、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等保护措施。
  然而,大量增殖放流反而加速了需要被保护群体的遗传混杂。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说,早期大量野外种群被非法捕捞,并被买卖进入养殖场作为种源开展人工养殖。目前,大鲵野生纯种自然种群难觅,但大量混合个体囤积在商业养殖场中。
  另一方面,对物种种群的了解和物种的正确划分是濒危物种保护的基础。学界长期认为中国大鲵是一个物种,基因组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科研人员发现,中国大鲵是个复合种,由5-8个遗传分化显著的物种组成,其中两个物种已正式被描述,即传统的中国大鲵和2019年恢复有效性的华南大鲵。
  车静告诉新京报记者,无论是这两个已定名的物种,还是未被描述的其他物种,它们都面临物种野外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不清楚的问题,使目前的保护行动难以开展。
  “不科学的保护行动可能加速未被认识的小种群物种的灭绝,中国大鲵复合种的保护措施需要及时调整,否则需要保护的小种群物种可能受到其他物种的基因侵蚀,甚至被取代。”她说,目前,各地的种群基本都已受到人工养殖最为成功的陕西群体的影响。
  江西大鲵在野外稳定繁殖
  寻找到未受到杂交污染的大鲵原生种群,进而确定物种的分布和濒危状况,是突破当下保护困境的关键。
  自2019年以来,车静课题组等在江西西部包括靖安县、井冈山市等地开展野外调查和监测工作,最终在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纯种大鲵野生种群。“与其他大鲵属物种相比,江西大鲵头部及下颌相对光滑;具有独特的指式(第三指明显长于第一指);生活时,体背部多为红棕色或黄棕色,并散布大的不规则黑斑”。
  综合形态学和遗传分化证据,研究人员将其描述为一个新的物种——江西大鲵。基因组水平数据分析显示,该种群遗传分化显著且未受到其他省区大鲵的杂交污染。
  车静说,科研人员采用标记-重捕的方法,在18个月的野外监测中共记录成体、亚成体和新孵化的幼鲵700余尾个体,并连续两年观察到它们的野外繁殖。成体和亚成体的目击频率高达2尾/人/小时,该结果显著高于保护区外的目击频率,甚至高于日本大鲵和美洲大鲵的野外目击频率。
  “高目击频率证明它们的数量不算少,但下一步我们要研究是否存在遗传单一的问题。”她表示,通俗来说,如果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幼鲵只有相同的父亲和母亲,那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江西大鲵是目前我国首个遗传身份明确且野外稳定繁殖的大鲵纯种种群,也是我国首个可记录大鲵完整自然生活史的野外种群,为系统收集物种的基础生物学和栖息地生态学资料等提供了宝贵机会。这些基础研究数据是评估其濒危程度、制订相应保护行动计划的重要依据。
  江西大鲵急需保护行动计划
  目前调查显示,江西大鲵种群是一个单点分布的孤立种群,其所在的栖息地水域面积仅约36平方公里。夏季,栖息地上游溪流会经历短暂的山洪,冬季则常因枯水而断流,导致生境的破碎化。下游受人工修建的水坝阻隔,再无合适的大鲵栖息地。
  “这也意味着,该种群可能由于数量较少、相对孤立以及栖息地环境变动等因素变得岌岌可危,急需建立相应的保护行动计划,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车静说。
  她表示,相较于通常以水域范围设置的水生生物保护区,设置囊括整个山、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对大鲵野外种群的保护将会更加有效。
  “纯种江西大鲵的发现为中国大鲵的保护带来了希望,在全国范围(重点关注保护区)开展系统的野外调查,将有望发现更多类似的纯种野生群体。”她认为,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举措,将有助于避免此类物种在被描述前走向灭绝。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