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扫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春城晚报:熊猫食竹可追溯到600万年前
2022-07-08 来源:春城晚报 作者:蔡侯友、杨质高
 
  昭通水塘坝始熊猫生态复原(Mauricio Antón绘),右侧个体显示伪拇指抓握功能,左侧个体显示步行姿态。据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刊发昭通水塘坝古生物研究最新成果,有证据表明,至少600万年前,昭通盆地水塘坝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就爱吃竹子。
  位于昭通市昭阳区太平办事处水塘坝社区的昭通水塘坝化石地,原属褐煤矿区。20世纪60年代初,该地形成了约30亩的矿槽,常有化石出土,逐渐进入科学家的视野。
  经年代学研究,昭通水塘坝出土化石的地层距今约600万至700万年。目前已有20多篇论文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其中包括亚洲最早的中国乳齿象、欧亚大陆最大的水獭、中国南方最完整的剑齿象、云南貘、禄丰古猿头骨及芡实、花椒等植物新属种化石,为再现昭通600万年前的生物多样性、600万年前后全球气候变化等的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
  中美科学家对始熊猫的化石进行研究发现,距今600万至700万年前,始熊猫已具有“第六指”,而一直到现代,大熊猫的“第六指”并没有进一步增大。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吉学平介绍,大熊猫是熊科中的特殊成员,现今已演变成一种专注吃竹子的植食性动物。它们用牙齿撕裂竹竿时,配合抓握竹竿是“第六指”最主要的功能。
  研究成果显示,大熊猫的“第六指”不像人类拇指能独立运动,它通过固定关节,与第一掌骨和舟月骨形成复合体,再与其他掌骨联动。虽然是被动抓握,但已足够为大熊猫提供吃竹子所需的抓握力。
  专家表示,增大的桡侧籽骨是大熊猫对吃竹子的适应性进化,是为兼顾抓握竹竿和承担体重的功能。而为了避免过大的桡侧籽骨对行走造成干扰,“第六指”的进化需要在两种“矛盾”的功能之间获得平衡,因此“第六指”在60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一直没有增长。
  吉学平说,始熊猫最早在禄丰和元谋700万至900万年的地层中发现,由中科院邱占祥院士和祁国琴研究员共同命名,但都只发现牙齿,没有发现“假拇指”化石,因此对它的生活习性不得而知。昭通水塘坝的新发现至少将大熊猫偏好吃竹子的年代向前推进了400万年。未来,科学家们还将对大熊猫是如何从肉食性动物过渡为植食性动物的过程持续进行探索。
 
 
(原载于《春城晚报》 2022年7月6日 A15 发现 )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