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文凌)蜂猴为何能以有毒昆虫和树胶为食物?为何行动缓慢和夜间出行?日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吴东东团队完成的最新研究揭示了蜂猴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和群体历史。
蜂猴是一类濒危的灵长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较多不寻常的生理和行为特征,如低代谢率、行动缓慢和夜行性等。蜂猴为杂食动物,主要以野果为食,也能以有毒昆虫和树胶为食物。为探究蜂猴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吴东东团队组装了倭蜂猴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序列,对50只倭蜂猴和6只孟加拉蜂猴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
研究发现,与解毒有关的GSTA基因家族在蜂猴肝脏中展现出特异性高的表达;PITRM1基因在蜂猴和考拉之间表现出趋同进化;蜂猴的PITRM1酶活性降低,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导致倭蜂猴低代谢率的原因。此外,科研人员还在倭蜂猴中鉴定到,与肌肉发育有关的正选择基因MYOF,可能与其行动缓慢相关。相比较其他物种,倭蜂猴中正选择基因PER2与昼夜节律核心蛋白CRY的结合能力更弱,这可能与该物种不寻常的昼夜节律有关。
研究显示,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倭蜂猴和孟加拉蜂猴在过去100万年里,表现出逆相关关系,这意味着两个物种分化后存在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吴东东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是当期的封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