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昆明动物研究所2022年度十大进展揭晓
2023-03-29 来源:综合事务部 作者: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2022年度十大进展揭晓。经学科组/部门推荐、材料审核、网络评选、专家评审等程序,以下10项重要进展入选(排序不分先后): 


  昆明动物研究所2022年度十大进展简介    


 

 国审水产新品种软鳍新光唇鱼“墨龙1号” 

  立足云南丰富的水产种质资源优势,聚焦“种业振兴”国家重大需求,研究所一直致力于云南高原鱼类的保育和可持续利用。2022年7月,研究团队培育的软鳍新光唇鱼“墨龙1号”(GS-01-004-2022)获农业农村部认证,这是研究所继2017年获得云南省第一个水产新品种——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之后,在农业种业创新方面的又一重要成果,是云南水产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成功案例,为特色水产种质资源将在国家种业振兴中发挥巨大作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抗缺血性脑卒中1.1类多肽新药 

  卒中是严重影响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的疾病,急需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该研究从森林山蛭中发掘到可同时靶向凝血因子FXIIa(FXIIa)和激肽释放酶(KLK)的双功能抑制剂sylvestin并获专利授权(ZL201610979895.7, 2022年转让450万元)。基于该候选药物(ZKLJ02),与企业合作推进新药研发,该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良好治疗作用。2022年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抗缺血性脑卒中1.1类新药临床试验通知书(2022LP01489),为全球首个同时靶向FXIIa和KLK获批临床的抑制剂。该研究是研究所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重要突破。 

 

 群体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中亚人群的源流历史 

  中亚人群的源流历史一直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该研究首次大规模产生了中亚民族人群的高质量基因组数据,填补了世界人群基因组数据集的一个重要空白。通过整合大量古代和当代基因组数据,揭示了中亚两个代表族群(柯尔克孜族和塔吉克族)的源流和形成过程,阐明了中亚著名的小河墓地人群的迁移混合历史。研究结果对于阐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探究欧亚大陆早期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 

    

  

纯种江西大鲵的发现为中国大鲵保护带来新的希望 

  作为国际旗舰濒危物种,中国大鲵的保护长期陷入困境。找到未受杂交污染的大鲵原生种群,明确其生存及濒危程度,是突破当下保护困境的关键。基于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科研人员报道并描述新种——江西大鲵。这是我国首个遗传身份明确且野外稳定繁殖的大鲵纯种种群。该研究为受人类活动影响而濒临灭绝的物种调整保护计划提供了参考和示范。该物种保护入选江西省十四五规划纲要;获Science杂志Research Highlight介绍;入选BBC Wildlife杂志“2022年度新物种”介绍。 

  

另类文明印记——研究揭示人类发展脚步下野生动物的种群衰退史 

  当前生物多样性正以空前的速度流失,人类干扰无疑是背后的主因,但对于人类影响的时间尺度尚存争议。研究团队以6种常见鸟类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多种信息(种群基因组学、生态位模型和历史气候、人类活动数据等)揭示当前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并非源于近200年以来的现代文明发展,而是根植于新时期以来的人类干扰。该研究提出了一套定量检验人类干扰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分析框架,可望为保护生物学提供新思路。 

  

中国西南一个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基因组 

  14,000年前云南“马鹿洞人”的谜团在国际上备受关注。为了揭示其神秘面纱,研究团队开展了古DNA遗传学分析,发现“马鹿洞人”是一位女性亚洲早期现代人,而非古老型人类,其母系遗传世系属于一种未知的M9*根部支系,反映了晚更新世东亚南部人类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深入分析为美洲原住民的东亚源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通过重构人类重要肤色基因突变的跨时空分布模式,推测中国人群的黄皮肤表型可能最早在约7,500年前起源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高原蛙类皮肤适应强紫外环境的分子机制 

  高原地区具有极强的紫外辐射,而高原动物适应强紫外环境的机制并不清楚。不同于以往基于模式动物细胞水平的研究,该项目以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蛙类——高山倭蛙为研究对象,多角度、系统揭示了生物个体水平对于强紫外辐射的抵御机制,发现免疫反应、炎症及抗氧化、热激反应、细胞周期调节等不同应答功能通路时空表达互作,协同完成紫外抵御。该研究对于理解生物的紫外适应策略和人类皮肤医学健康具有重要的参考及应用价值。 

  

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竣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设施项目是“十二五”时期部署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设施于2017年6月28日获得国家发改委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2019年10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2022年9月15日通过建安工程竣工验收。 

  依托设施现有条件和团队,边建设边运行,在灵长类动物模型与疾病机理研究方面支撑发表研究论文33篇,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部科技创新项目等8项;支撑研究所牵头的“猕猴生物大数据平台计划”和“灵长类基因组计划”推进实施,人才汇聚和国际合作开展;助力灵长类动物前沿基础研究与大健康研究高地、国际灵长类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基地建设。 

  

新型冠状病毒生物安全科技支撑 

  面向国家对新冠疫苗和药物急迫性需求,完善了新冠病毒分离技术体系,成功从临床样本中分离3株Omicron毒株,快速建立了Omicron感染细胞、仓鼠、小鼠模型。为全国35家科研院校提供支撑服务41项。评价有效性的2种新冠疫苗获批上市,2种药物获得临床试验批件。支撑多个科研团队开展新冠研究,如成功研发广谱高效新冠疫苗HR-121,发现新冠病毒导致小鼠神经细胞功能异常和退行性病变机制。支撑发表研究论文14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件。在国家新冠疫情科技防控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动物学研究》(Zoological  Research)跃居动物学学科领域全球排名第二位 

  科技期刊发展事关学术主导权、话语权,以及成果发布的优先权,是科技创新生态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相关政策的积极推进下,研究所学术期刊出版建设取得优异成绩,Zoological Research学术影响力逐年稳步上升,2022年影响因子达到6.975,在动物学学科领域全球排名第二位。新创办子刊(Zoological Research: 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为建设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传播平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加强我国科技软实力建设作出了贡献。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