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中国西南与东南亚人类文化和遗传多样性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3-12-20 来源:分子古生物学学科组 作者:卢文璟

中国西南到东南亚地区,汇聚多个重要的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这里不仅是全球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人类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是包括直立人、古老型智人和早期现代人在内的古人类定居亚太地区重要的走廊。以25个世居民族、16个跨境民族和15个我国独有民族为文化自信,我省分布有全国最重要、最丰富的人类遗传和文化多样性资源,他们与许多东南亚民族血脉相连、文化相通。为推动我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现代人类学研究的创新发展,促进人类学四大分支学科(遗传学、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的交叉融合,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承办、云南省遗传学会和云南民族博物馆协办的“中国西南与东南亚人类文化和遗传多样性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uman Cultural and Genetic Diversity in Southeast Asia and Southwest China, HUDSEAC),于127日至129日在云南昆明顺利召开。

国外嘉宾包括来自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7个国家的35位人类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国内嘉宾有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以及云南多个地州市博物馆和文物管理所的40余位专家和学者,会议总规模约160人。宿兵、吉学平、张晓明和彭旻晟作为主办方为大会作了报告。科研发展部王易芬,以及和耀喜、李玉春和部分留学生等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分为主旨报告、遗传学报告、考古学报告和民族学/语言学报告四部分交流内容;其中,宿兵博士分享了“东南亚人群基因组计划(Phase Ⅰ)”的最新研究结果,展示了东南亚众多民族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信息和环境适应的遗传基础;柬埔寨文化部前副部长、柬埔寨皇家艺术大学校长Heng Sophady博士系统介绍了他对东南亚最典型的狩猎-采集文化——和平文化(Hoabinhian)遗址Laang Spean的最新研究成果,该遗址呈现了和平文化之前、和平文化时期以及新石器时代的连续人类活动遗迹,是东南亚地区从晚更新世到新石器时代人类连续繁衍生息的“见证者”;亚洲原住民公约(Asia Indigenous Peoples Pact, AIPP)主席Kittisak Rattanakrajangsri先生分享了泰国苗族语言的发展和教育现状,他强调了语言对于一个民族身份的重要性,即便开展了很多挖掘、记录和保存工作,但包括Iu Mien语言在内的许多语言仍然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主要原因是全球化浪潮下主流文化的冲击。泰国科技发展署(NSTDA)生物资源中心主任Sissades Tongsima博士分享了他们已经开展了近5年的“泰国人群基因组计划与精准医疗”的研究进展,该计划的目标是2025年前完成5万泰国人基因组测序,揭示泰国人群之间的精细遗传结构,解析泰国重要流行病的遗传机制,为泰国全民健康和医疗系统提供基础遗传学数据;马来西亚理科大学(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的Stephen Chia Ming Soon博士介绍了马来西亚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迁徙和定居历史,详细展示了源自婆罗洲和其他东南亚群岛方向的南岛语族人群的流动,以及来自东南亚大陆方向的南亚语系人群定居马来半岛的历史,强调了这些事件对整个东南亚人类历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印度尼西亚国家研究与创新署(BRIN)Ketut Wiradnyana博士介绍了印尼西部地区南岛语族人群的经济发展和宗教信仰概况,他强调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南岛语族文化始终贯穿于印度尼西亚文化的核心,同时受早期的和平文化、巨石文化和后期的印度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也比较明显,不同的文化对人群的分布、饮食习惯和劳工分配,以及他们的原始宗教都有显著地影响,众多文化长期以来在不断地碰撞和融合中造就了当今的印度尼西亚文化。

本身作为跨境民族的张晓明和王建华(云南民族大学)(均为哈尼族阿卡人,在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也有众多人口分布),以及长期研究东南亚与我国西南地区和平文化的研究员吉学平,通过以民族血脉相连和史前人类文化相通的桥梁,将我国与多个东南亚国家的人类学研究专家和学者相聚在一起,共同分享、交流和探讨该地区从史前、近代到现代人类的文化和遗传多样性及其发展规律,这不仅体现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化与遗传基因的具体举措,同时为推动我省成为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提供了典范。为保持长期可持续交流、沟通和广泛合作,会议还提议了成立“中国与东南亚人类学研究联盟(Consortium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CARCSEA))”的建议,并提出了未来扩展到南亚,和定期举办该研讨会的建议。会后,与会者参观了云南民族博物馆,欣赏了云南民族服饰、古籍、陶艺、面具、瓦当、乐器和工艺美术等艺术品,东南亚友人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赞不绝口,也对跨境民族传统文化的相似性倍感亲切。会后,部分东南亚学者参观了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考察了云南临沧文化遗产和昭通古悬棺葬遗址。

本会议由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对外民间科技人文交流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国际会议资助计划项目资助。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