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教育     首页 > 专栏 > 党风廉政建设专栏 > 党性教育
邓麦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现两链有效嫁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与实践
2016-02-03 来源: 作者:
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习总书记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任务,要求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一、学习体会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目的是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充分说明,在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的“新常态”阶段,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必然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科技要发挥好支撑和引领作用,就必然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个主要制度因素是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其最终目标是获取利润。科技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但对这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不能单靠科学界从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商业化这样一维线性模式向前推进。随着科学技术自身的快速发展,学科交叉、技术融合越来越密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速度越来越快,科技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传统的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一维模型”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积极探索科技活动的新规律。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结合,与其说靠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推动,不如说是产业界对科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首先是由产业界的需要和机会决定的,又与企业界吸收科学研究的技术能力有关。中国30多年来科技发展的实践也表明,从科学研究带来技术应用有大量成功的例子,但进入商业化和产业化阶段,继续往前推进,其活动已是以商业化和经济活动为主导,已非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所长,单靠科学界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如果没有与企业界的合作或者转化为企业运作,则发展不可持续。引导和鼓励企业早期介入研发工作,以利于研究开发课题更多地符合市场需求,研发成果更快地形成生产力。因此,只有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才有希望;只有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真正落实。

  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创新内涵上,不仅仅是科技研发的创新,更需要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创新,例如,大数据和新技术发展带来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很有可能导致科技创新范式的变革,而科研范式的创新,也必将给科研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课题;在协同创新的方法上,不仅要瞄准产业发展的需求,更要积极把握和适应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在资源使用上,强调共享,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必须把握住这种变革,积极求变,而不是墨守成规;开放合作,而不是画地为牢;资源共享,而不是落袋为安。

  二、工作部署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院时的重要讲话,指出了我国科技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要求中科院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即“四个率先”)。 中科院党组认真学习总书记讲话,深刻分析形势,找出差距,深化改革,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 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率先行动计划》)。《率先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就是,按照习总书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的要求,通过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嫁接,更好地发挥我院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科控股)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嫁接的方案。该方案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企业主导,有限目标,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务实推进院、所投资企业与研究院所开展面向特定产业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力争用3~5年时间,在若干个产业领域的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嫁接上取得显著成效,培育更多“联想式”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走出一条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路。

  企业主导就是切实发挥院、所投资企业在重点产业的选择、产业技术需求的把握、技术创新规划制定及资源配置,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实施与评价以及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等的方面的主导作用。

  有限目标就是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创新的需求,院、所投资企业在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研究所在相关产业技术领域的研发实力和技术积累等几个维度,选择若干重点产业,建立由我院有关企业牵头主导的“中科院××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

  集中资源就是以“联盟”为载体,集中整合我院有关企业和研究所的研发、中试、生产以及目标市场等资源,面向该特定产业发展中的某些关键和重大技术需求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协同研发。

  重点突破就是通过在院层面设立“专项引导基金”、国科控股相关风险投资基金和项目直接股权投资(投资组建“项目公司”)、以及“联盟”成员企业自主投资等多种渠道的资金投入,支持上述研发活动并推动创新成果在“联盟”内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从而推动特定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该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实现重点突破。

  第一期主要建设四个联盟,一是中科院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重点面向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智能装备的迫切需求,开展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同时致力于军用机器人以及服务机器人研发和应用推广,为推动产业进步、保障国防安全、提升生活品质做出重大战略性贡献;二是中科院先进计算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重点面向国家在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领域对高性能计算技术与装备的需求,开展协同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推广,为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以及信息安全做出重大战略性贡献;三是中科院先进光电晶体材料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以LED芯片材料以及智能消费电子新型面板等元器件材料制备技术与关键设备研发制造为主攻方向,进一步突破大重量大尺寸材料工艺稳定性及设备可靠性等技术瓶颈,实现此类设备的大规模进口替代,为我国的LED等相关产业做出重大的基础性贡献;四是中科院新型特种精细化学品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重点面向陶瓷建材、水泥建材、电子触显、机械制造四个产业链(以下简称目标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及转型升级对新型特种精细化学品的需求,协同开展相关技术与产品研发及其产业化应用,占领上述产业链特种精细化学品技术制高点,引领与推动上述产业链技术创新及转型升级。

  在组织方式上,一是构建多层次多渠道资金配置平台,支持“联盟”建设和运营,如,在院和国科控股层面设立支持“联盟”建设和运作的“专项引导基金”,争取国家及地方的科技经费支持,联盟成员单位自有经费投入,以组建(项目)公司等形式引入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股权投资,联盟知识产权运营收益的再投入等;二是建立企业主导的市场化“联盟” 运行机制,加强“联盟”的顶层策划和宏观组织与协调,如,确保协同创新活动中企业的主导地位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联盟成员间人员交叉任职机制、联盟内研发和中试条件共享机制、联盟内的知识产权共享和整体运营机制和联盟成员间市场化的利益分享机制等;三是加强“联盟”的顶层策划和宏观组织与协调,如,成立由国科控股、院科发局、条财局、重大任务局以及相关分院参加的领导小组,负责“联盟”的宏观指导和外部资源整合协调,以及“专项基金”的宏观决策和运行监督等。通过联盟的有效运作,真正使企业成为市场需求主体、资源集聚主体、资源配置主体、研发活动组织实施主体。

  三、工作进展 

  目前,中科院以完成上述四个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的组建并已开展工作,由四家中科院院所投资企业牵头,汇聚了几十家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由中科曙光公司牵头的先进计算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在组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联合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多家机构研发出了“一体化的雾霾预报预警、来源解析和政府辅助决策系统”并已上线使用。

  由中科院广州化学公司牵头的新型特种精细化学品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已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拟定了32项研发课题,组织相关研究所开展技术攻关,并着手布局成果产业化前期工作。

  由中科院沈阳科仪公司牵头的先进光电晶体材料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联合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完成了85kg级蓝宝石晶体生长过程全自动控制技术及装备研发,并实现了首家生产企业产业化成功应用,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至今相类似技术在国际上未曾见到报道。

  由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牵头的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已组织相关研究所就下一代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核心技术开展研发攻关。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