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昆明动物博物馆开展了“中国文化中的生物学”科学课,策划设计了采集不同生活环境下的叶和花来制作玻片进行显微观察的科学课。
本次课程以“中国文化中的生物学”为主题,由比较基因组学吴海旭博士生讲述了《神话故事里的生物学》科普报告,带学生学习电影《哪吒》和动画《西游记》中的动植物特征、从动物标本中找到影片里的原型、讲述莲的生物特性结合不同叶片的功能,让学生采集并制作叶和花的玻片样本进行显微观察,了解花和叶的不同结构。高级工程师杨劲松则带领学生和家长在昆明动物博物馆通过对诗经中描绘的动植物、唐诗、各类名画作里描绘的鸟兽虫鱼、明朝文官官服上的鸟类刺绣代表不同阶品等进行讲述,这些凸显了从古至今中国文化中的生物学。
老师们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耐心的指导,让参与的学生及家长对中国文化中的生物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次课程作为博物课堂系列科学课之一,着重结合当下热点影片内容把科学内容和中国文化相结合。
博物课堂是昆明动物博物馆科研科普化特色品牌课,旨在对科研成果宣传、实现科研科普化相互促进的科学课程设计理念,通过课程学习,让参与的学生体验一线科研工作的部分环节。通过课程学习,孩子们参加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该系列课程旨在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双融合”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活动合影
中国文化中的生物学讲解
《神话故事中的生物学》科普报告
户外采集
玻片样本制作及显微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