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金丝猴作为物种被人类正式命名和科学记载以来,已经整整一百年了。法国动物学家米尔恩-爱德华(Milne-Edwards)于1897年对这一物种给出其较为完整的科学描述,并正式按照十八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林奈所创立的双名命名法(即物种名由属名和种加词两个部分构成),把这一物种定名为:Rhinopithecus bieti。从此,这一物种便在地球上的物种库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里,Rhinopithecus是金丝猴属的属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它又可分为两部分(rhino和pithecus),rhino是鼻子的意思,pithecus是猴子的意思,它们合起来就是鼻子猴,或者说是鼻子很有特色的猴子。因为所有金丝猴属物种的共同特征就是其头骨上那几乎消失的鼻梁骨,这样就形成了朝天鼻,故金丝猴属又称为仰鼻猴属,滇金丝猴又称为黑白仰鼻猴(其背部、头顶、四肢等处的毛色以黑色为主,腹部则以白色为主)。bieti是种加词,它其实是当时在云南组织采集这些滇金丝猴标本的一个法国传教士彼尔特(Monseigneur Biet)的姓氏;用其姓氏做这一物种名的种加词是为了纪念他对这一物种发现所作出的贡献。其实,彼尔特在第一次采集到滇金丝猴标本之时就曾这样记载:当地人称之为黑白猴。

以前,人们在采集哺乳动物标本时,只收集头骨和皮张。所以作为标本的鉴定者,是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能只接看到动物活体或者完整的动物整体标本的,只能根据头骨和皮张的特点来对动物的个体加以描述,因而也就不可能把整个活体动物的形象描述出来。所以大多数人们在没有亲眼目睹这一物种的丰采之前,是不可能对这一动物产生特别情感的。在这一点上,我自己也是这样。

我第一次听到滇金丝猴这个名字是在1982年。

那时,我刚由中山大学动物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工作。当时,我们学校同级植物专业的一位叫姬翔生的同学被分配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由于我是湖南人,第一次来到这昆明,感到人地两生,很有一种孤独感;而他从小就生长在昆明,对昆明的一切都比较熟。因此,我一到昆明,未到单位报到,就先去找他聊天;想通过他,先大致了解昆明和云南的一些情况。

那天,他告诉我在云南这个动植物王国里,最重要的动物有大象、孔雀和滇金丝猴等。我当时对大象和孔雀是有感性认识的。它们是云南西双版纳最有影响的动物,人们凡提到云南这个动植物王国,就会言及西双版纳和那里的大象和孔雀。特别是大象,从小我就听过不少有关它的童话故事。据说它那有力的长鼻子能一下就把凶猛的老虎和狮子卷到天上去,还能为主人搬运木料等。可听到滇金丝猴这个名字,我当时就和现在的大多数人一样,想象不出这种动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认为这也不过就是一种猴子吧。心里根本没把他当成一回事,更没想到,后来自己竟与他结下了如此深厚的不解之缘......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