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护猴队长余建华每次与我谈到响古箐护猴队的十年历史,都不禁会感慨万千。保护滇金丝猴群的安全,说这名话非常容易,但要真正付诸实践,那可是近乎登天之难。这些年来,他们一年四季都巡护在原始高寒森林当中,从来没有节假日甚至中国最隆重的传统春节,他们都在冰天雪地的高寒森林中与猴群做伴。他们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都远超出常人的想象。余队长告诉我:由于长年超强负荷地行进在陡峭的山林之中。他们护猴队平均每人每月要穿破三双胶鞋。单凭这一点就可知他们的劳动强度有多大。而他们的所得较之付出则太不成比例。十年前,他们每人每天的工资只有6元,现在每天的收入仍只有十多元。所以仅支付那些必须消耗掉的鞋也得花掉他们每月的收入中的近五分之一。我曾与余队长打趣道:长此以往,可能会有一天,山上将到处都是他们护猴队员扔掉的破鞋。其实,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理性的判断:在一个地域内,当护猴队员所扔掉的破鞋远超过了盗猎者们扔掉的破鞋,这里对滇金丝猴的保护才能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当问及护猴队员目前最需要解决的困难是什么时,余队长很郑重地跟我说:“一份医疗保险。”他告诉我:上山巡护滇金丝猴的工作实在是风险太大。他们当中现在已有数人都曾在山上跌伤过,且都因贫困而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留下了明显的后遗症,迄今为止也未得到过任何补偿。作为一个多年的野外工作者,我以为他们的这小小的要求应该是最为补实不过的了。可是,如何才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最基本的心愿呢?这是我近年来的一个最大的心结:响古箐护猴队员们这些年来使这里的滇金丝猴种群总数翻了一番以上,数量增加了二百多,他们为滇金丝猴保护事业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为何就没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呢?可即便他们的待遇如此之低,余队长还总是一心想着这里滇金丝猴群的保护前途问题。他说:“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的年纪越来越老,总有一天,我将难以继续在山里为滇金丝猴的安全奔波,那时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去年把自己在外地打工的小儿子余中华专门招回到响古箐来继承他所开创的滇金丝猴保护事业。这一年多来,在他的培养下,余中华已逐渐成长起来,现在已经完全可以独立上山承担巡护滇金丝猴的任务了。由此可见老余的胸怀真是象大山一样宽广。这就是山里人!他们会把唯一的一顶帐蓬留给我们这些异乡人,而让自己露宿在大树下火堆旁;他们宁愿让自己冻得瑟瑟发抖,却把唯一的铺盖让给我们这些客人睡;他们宁愿自己渴得嗓子冒烟,也要把唯一的一瓶水让给我们这些外地人;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把最后的食物让我们这些城里人;尽管待遇如此不公,也还是要为着自已心中所爱而不停地奉献。仔细想来,我自已有30年前不也是这么一个乡下人么?只不过,这几十年来随着岁月的流逝,乡下人这一称呼对我来说已经逐渐有些淡忘罢了。

但我这次再上响古箐山林,却是专程来了解中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这里所进行的滇金丝猴生态行为学研究课题进展情况的。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的这根滇金丝猴研究接力棒已经交到了下一代研究者的手中。

这是由我们大自然保护协会(The Nature Conservancy)所主持的中国滇金丝猴全境保护项目中的一项科研课题。该课题主要是对这一地区的两大猴群进行系统的行为生态学研究,从而掌握其确切的保护需求,并根据其需求来帮助白马雪山制定并实施具体的管理方案。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