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来,维西塔城人民和响古箐和隔花箐的村民为保护滇金丝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把这里变成了滇金丝猴的真正乐园,使其种群数量翻了一番以上。通过牧猴,使许多世人得以有机会看到滇金丝猴那美丽而高雅的尊容,大大提高了滇金丝猴的知名度。对促进滇金丝猴保护事业带来了诸多正面影响。但长期牧猴这会导致滇金丝猴群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从而也许会对其将来的生存能力造成某种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所以现在有人提出:立即停止这种“牧猴”,即对猴群的全程跟踪保护管理,给猴群以“自由”。可是,这样就会万事大吉吗?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现在塔城的700来只滇金丝猴,由于受到人们的特殊照顾,多年来有专人照看,几乎没有生命威胁。但这种“宠爱”也使他们对付偷猎的逃生能力大打折扣,而当地的盗猎现象还是随处可见,一旦滇金丝猴群失去这种特殊“呵护”,再遇上偷猎,其逃生的机会就会变得很小。但把他们永远宠爱下去亦不是长久之计,滇金丝猴也还是应该在大自然中经风雨、见世面才会生命更旺。这真是十分难以决断。为此,我与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也曾多次商讨都拿不出一个合理的方案。因此,我们这才专门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对塔城的滇金丝猴群进行长期野生考察研究,期望以此为基础为这里的猴群制定和实施具体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经过这二年来系统的长期野外研究,我们的科研人员和当地的护猴员对这里的滇金丝猴群有了更深的认知。大家经过与当地保护区管理局的深入讨论,一致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继续加强对塔城的两个滇金丝猴群的跟踪巡护,并聘请品行可靠的优秀猎人担任巡护工作,以保证其生命安全。
2.加强与当地各相关村社的合作,彻底杜绝偷猎野生动物现象。
3.尽量不再驱赶滇金丝猴群下山,以迎合各类游客的需求。
4.当确信当地已经杜绝时,让格花箐猴群的全部和响古箐猴群的绝大多数(总数的90%)全面恢复自由。
5.通过食物招引方法,让响古箐滇金丝猴的部分个体(大约30多只)逐渐适应人工投食,成为响古箐的“永久居民”,供大众游客欣赏和为相关科学研究和人工驯养繁殖提供方便,从而赢得公众对滇金丝猴的青睐和宠爱,进而获取可持续的保护经费来源。
现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已经与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合作在塔城正式成立了“中国滇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该基地上的研究工作将迅速增进人类对滇金丝猴了解,包括对其生物学、行为学及保护需求的了解。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与“红唇一族”将逐渐消除“误会”,成为永恒的朋友,二者“不共戴天”将成为永久的过去!我衷心地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