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陪我一道上山的还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的任宝平博士,他就是该课题的具体负责人。他刚完成在丽江老君山地区滇金丝猴群的研究任务,就马不停蹄地转到了这边。对这里的两个猴群,他主要负责对响古箐的这个猴群的研究工作;而其西部的格花箐猴群则由一位来自瑞士苏黎士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高瑞林(Cyril C. Grüter)来做具体的研究工作,但仍隶属于中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内容之一。
这里的两个猴群都是世间最大的滇金丝猴群体。记得二十年前当我第一次来此调查滇金丝猴时,我曾认为这一地区总共只有一个滇金丝猴群。当时我对猴群数量的估计为200只以上。其实当时也许早有300多只了,只不过当时我没有机会对这一猴群进行准确计数而已。那时我把这个猴群称之为戈摩若猴群。现在,这一群已经分成了响古箐和格花箐这两群,数量已比过去增加了一倍多,达700多只,占全球滇金丝猴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一切都说明这些年来,当地政府的这种保护努力是卓有成效的。猴子的总数大大地增长了,这就说明他们的生命安全系数已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而,我个人认为:这种全程跟踪保护方法应该是当前保护滇金丝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那种对滇金丝猴群死活和生活基本需求不理不睬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其结果只会造成越来越多猴群的绝灭。目前,在整个滇金丝猴分布地区都还普遍存在着狩猎现象,山上到处都还有用于狩猎的扣子、套子和陷阱。这是因为当地人过去均为传统狩猎民族,他们的狩猎历史已有千年以上,进入农耕社会不久,尽管现在其绝大多数已经以务农为主,但总还有极少数人仍会不时旧病复发。整个滇金丝猴分布地区的总人口估计约有四十万之多,哪怕这种犯病之人只是千分之一,也会令原始森林中到处都是危机重重,如同给猴群和其它各种野生动物设下了十面埋伏一般。所以我们必须经常伴随在猴群周围,方能保障其生命安全。这就象您如果要保管好自己所有的各种贵重物品,就必须要细心地把它们看管好才行。如果对它们不闻不问,仅靠那多日难得一遇那种十分有限的执法,也许您的宝贝丢完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根据我们这些年的野外研究结果,滇金丝猴种群的年出生率可达10%以上,有时还会高达15%。如果彻底杜绝了它们的非正常死亡,其种群数量可以每10年增长一倍。如今年响古箐和格花箐两个猴群的新生幼猴约60只左右,老君山猴群也新添丁,20多口。按此情推理,我们的滇金丝猴种群数量仅这三群就可实现年增近百,即便是其成活率为50%,其繁殖效益仍极为可观。可惜,这一现象至今未能引起相关保护管理决策部门的重视。因为人们总是愿意投资做那些能尽快看到短平快效益的事情。一只滇金丝猴出生在笼中,会被许多人看到,因而会引起社会轰动效益。而野生的滇金丝猴群就算生出几十只,或是死了几十只都不会有人发现,所以也引不起任何社会反响,也就不可能得到上级的关注。我衷心地希望这一现象能在近期得到些许改善。我们现在正帮助各基层保护管理机构初步建立起的以滇金丝猴为主的野生动植物巡护、监测和管理体系及相关激励机制。其目的就是希望能真正减少滇金丝猴和各种野生动物的非自然死亡数量。但愿我们的这一初衷能尽快得到其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支持,从而实现从根本上保障滇金丝猴和与之同栖于高寒原始森林中的各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生命安全。我想:这也是我们每个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的最大心愿。辽阔的中国大地,不应只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水马龙,也应看得到各种生命精灵才会更为让人神往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