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事件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单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可能挽救濒危物种的,保护生物学的根本出路在唤起公众的支持。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保护红唇一族需要激情,更需要脚踏实地和持之以恒的实际工作态度和精神,还需要全社会的青睐和宠爱。

金秋十月是高原最风光的日子,夏天的滴滴甘露已把大地洗净,高耸而圣洁的雪山也终于挥去了周边层层的乌云,安然自得地接受来自四面八方人们的顶礼膜拜,当地的各族群众正美滋滋地享受着他们自己用汗水浇灌的丰收果实,陶醉在仁慈的大自然怀抱之中。

这天,四十余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滇金丝猴分布区的各基层管理机构以及当地社区的代表们也从世界各地来到迪庆高原,围坐在香格里拉观光酒店的一个圆桌旁,畅所欲言地讨论如何拯救和保护我们心爱的滇金丝猴。

这次会议打响了滇金丝猴全境保护行动的第一枪。这是在大自然保护协会(The Nature Conservancy, TNC)和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CI)的共同支持之下促成的。

TNC与CI都是世界上最大、号召力最强的国际民间环保机构之一。TNC的总部设在美国,拥有一百多万美国会员和三千多名员工。其使命是通过对重要陆地和水域实施保护行动,使那些具有地球生物多样性代表意义的动物、植物和自然群落得以永续生存繁衍。其工作区域已遍布北美洲、南美洲和亚太地区的30多个国家或地区。早在1998年,TNC应云南省政府的邀请,前来与之一道制定和实施滇西北地区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从那以后,TNC便对滇金丝猴这一主要分布在滇西北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情有独钟,将其列入滇西北这一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重要保护对象之一。于是自2003年1月,我便成了这一机构的员工,专门负责组织与实施对滇金丝猴的保护行动。香格里拉的这次滇金丝猴保护研讨会便是我们与CI有识之士共同策划的结果。

记得我在1996年底,曾产生过告别滇金丝猴的念头。当时我认为:通过十年的努力,滇金丝猴的地理分布和种群数量都已基本清楚了,我个人对于这一物种的保护管理建议也已用白纸黑字表明,也就是说自己该做和能做的事都已完成。余下的事情,似乎都与我无关。自己也该心安理得地去做一些其它能引起自己兴趣的事情了。然而,TNC和CI对中国环保事业的介入又把我的心锁定在滇金丝猴身上。看来,我这一辈子也许都离不开这些“红唇朋友”了。

这样,我便又活跃在滇金丝猴保护战场之上。不过,这次我所扮演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为决策者们提供参考资料和依据的普通科学工作者,而是滇金丝猴全境保护战略的策划者。现在看来,对于这种角色转变,我在思想上的准备是不足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