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下旬的一个夜晚,在老君山上海拔3,200多米的一个简陋的木棚中,我和任博士、李教授、老张正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当天的野外调查收获。

老张是一位纯朴的当地村民,是我十几年前在老君山调查滇金丝猴的野外向导。这次听说我们的老君山滇金丝猴项目即将“上马”,显得十分兴奋,早在我们上山之前就亲手为我们搭建了这所“别墅”。在这原始林中能有这种“待遇”真可谓是“五星级”享受标准。

老君山地区共有两个滇金丝猴群。我们附近的这一群有180多只,另一群则不到50只,离此还有数十公里。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要在这猴群中抓捕两只,给其套上GPS项圈,再放回猴群,然后进行跟踪观察。由于这次行动关系重大,中科院动物所除了李教授和任博士之外,项目主持人魏教授也亲临现场。

抓捕滇金丝猴的行动关系重大,需经国家林业局的批准。为此,我们制定了极为严密安全的方案。仅就如何给猴子戴上项圈,我们就曾制定过三个方案:(1)用麻醉枪射击,使之麻醉后再戴项圈;(2)先把猴子套住,注射麻醉后戴项圈;(3)套住猴子后不麻醉就直接戴项圈。我们对每一方案都作过分析。如果实施第一方案,猴子中弹后,并不会当场马上麻醉,而是继续活动,我们根本不可能跟得上它,所以无法保证它的生命安全。按照第二方案,把猴子麻醉后戴上项圈再释放是能保证它的安全,但我们仍有两个担心:(1)麻醉的猴子在尚未完全清醒时在树冠和悬崖上活动会有一定安全问题;(2)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清醒,也许会因此造成使它难以返回原猴群,形成独猴,而不能实现跟踪整个猴群的设想。而实施第三方案的主要风险只是如何才能给威猛强悍的大公猴顺利地戴上项圈。通过反复斟酌,我们最终决定实施第三方案。

国家林业局对此极为关注,整个抓捕方案的论证和批准过程非常严谨,经过国内许多相关专家的点评、询问和讨论,前后历时长达半年之久,直到十一月才得到正式批准。

由于这时冬季已经到来,降雪天气随时都会来临,如果万一山上普降大雪,我们的整个工作将不得不往后推迟半年以上。于是我建议大家一面办手续,一面上山做抓捕猴子的前期工作。为了提高效率,我们一面上山,一面电话通知一位被当地戏称为猴王的著名捕滇金丝猴能手蜂志森,请他迅速组织捕猴队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