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计划,我们只能给成年公猴佩戴项圈。因为,按照国际动物福利法规定,陆生兽类长时间负重不得超过其体重的百分之三。我们所定制的项圈重700克左右,根据我们对笼养滇金丝猴的了解,成年公猴的体重一般为20公斤以上,母猴的体重只有十几公斤。所以,我们不能把项圈戴到母猴身上。因为那样会有违国际动物福利法。”
“事不宜迟,我们马上行动,先放走那个小母猴;那头最大的一只公猴个体太大,预制的项圈套不上去,只好将其“松绑”放掉。好在另外那两只公猴的尺寸刚好,我们给它们佩带好GPS项圈并检查无误后随即放走。整个过程前后只用了11分钟,所抓捕到的四只猴子都回到了猴群。此时,我们发现该猴群里的许多成员已经在自由觅食了,好像已经忘记了刚才发生的‘意外’。大家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尽管猴群已戴上了GPS项圈,但在这林海雪原跟踪猴群仍非易事,这一切并非常人想象的那样浪漫,那么如诗如画。
嘟、嘟、嘟……
“滇金丝猴就在那面,”听着耳机里传来一串串令人欣慰的声音信号,魏教授兴奋地说道:“勇诚,我们已经成功了一半!” 他右手正高举着一个无线电波探测定向天线。
顺着定向天线的方向看去,在茫茫原始冷杉林海中,我看见一条陡峭而深坠的山沟。我从魏教授的手中接过这套无线电探测设备,再次用该定向天线对准那条山沟方向,再仔细地听了一会。“没错!猴群就是在那里,你们再来试试。”
这是2004年元月的一个早晨,我和魏教授、任博士一行三人正站在位于云南西北部的老君山的一座山峰最高处,向四周不断了望,试图找寻滇金丝猴的踪迹。
自从猴群戴上GPS项圈的第二天,卫星系统就不断地向我们报告该猴群的位置所在。但是,戴项圈的猴子是否能正常生活?整个猴群能否继续接纳它们?这些问题关系到我们整个研究计划的成败。因此,我和魏教授再次来到老君山,带着这些问题进行现场落实。
我们所处的这座山峰海拔3,650米,顶上有一个大约十来平方米的石崖小平台,因此是一个天然观景台。站在这里,我们可以鸟瞰群山,这附近好几平方公里原始冷杉林是滇金丝猴经常活动的地方。
我从怀中掏出无线电对讲机,呼道:“老张,老张,你们现在到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