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蜂家远在一百多公里以外的维西县的攀天阁乡。他是我野外考察滇金丝猴群生涯中的第一位向导,过去也曾是当地有名的猎手,早在少年时代就常跟随其父上山打猎,猎杀的滇金丝猴不计其数。自从我1987年和他一道在其家乡考察滇金丝猴以后,他就成了当地的一名正式护猴员。此外他还有一门绝活,就是可以不伤毫发地活捕到滇金丝猴。据我所知,在整个滇金丝猴分布地区当中,也只有他才有这个能耐。现在全国所有的笼养滇金丝猴的最早猴源,全都是经他亲手捕获的。正是这一绝活,他才赢得了“猴王”这一称号。这些情况,在我们制定捕猴计划之前就早已充分考虑到了。老蜂在电话里向我保证第二天晚上赶到我们的营地。于是,我们今天一早就到山上去找寻猴群的踪迹,为顺利捕猴打下基础。没想到今天实在是太幸运了,上山的第一天居然就发现了猴群。我们不敢惊扰它们就悄悄地折回来营地,打算明天把这一好消息转告老峰的捕猴队。

一旦给滇金丝猴戴上了GPS项圈,就等于让猴群帮咱们把他们活动路线给精确地绘制出来。但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

我们为老君山滇金丝猴群准备的这两个GPS项圈由美国特龙尼克斯公司定制,全都具有自动脱落功能。以前的无线电跟踪项圈都没有这种功能,所以动物一旦戴上,便成为其终生枷锁。因为要想再把这一个体再次抓捕回来进行人工脱圈是根本做不到的。这两个GPS项圈,一个只能通过无线电进行跟踪,但它可以每天定时多次记录其地理空间数据,存储在项圈上,工作10个月后便自动脱落,必须回收,才能把数据下载下来。另一个具有无线电跟踪和卫星定位两种功能,即定时把项圈所记录的地理空间数据发向卫星,再通过远在巴黎的地面卫星信息服务系统接收并传给我们,而且它可以连续工作2年。

无线电遥测技术是国际上研究野生动物生态学的先进手段,它是在野生动物身体上佩戴无线电发射器,然后通过接收发射器的信号,追踪动物的生活。该技术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出现,在八十年代被首次引入动物生态学研究领域。九十年代卫星定位技术的不断成熟,无线电遥测技术开始与卫星定为系统相结合,从而出生了GPS无线电项圈这一新产品。

老蜂和他的捕猴队果然如期到达。他们五人,听说猴群就在附近,当然个个十分高兴。但老蜂他们毕竟不是本地人,人生地不熟。他们必须先花上好几天时间来熟悉这里的地形,方能顺利实施捕猴行动。因而,这一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由于李明和我都还有别的工作任务,不可能参与整个捕猴过程,所以第二天一早我们就下山了。这样,具体组织实施捕猴计划的担子自然只能落到任博士的肩上。

我离开老君山之后,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但顺利抓捕猴子的好消息一直没有传来。我的心也被揪得越来越紧。难道说,老蜂的捕猴经验只在他的家乡有用,来这里就不灵了?也许老蜂已不能再提当年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