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这山上已经转了两个多星期。除了偶尔找到少量已有些日子的猴粪及猴群取食活动痕迹外,我们还一直没有与猴群见面的机会。当然,从所发现的猴粪来看,这山上的滇金丝猴群肯定还存在,并仍在这一带活动。可是他们到底在哪里呢?由于这里是滇金丝猴分布的最南端,冷杉林下的竹林灌丛相当密,地上杂草也很深。所以,在这山上即便是找猴粪也有相当的难度,因此靠寻找猴粪来间接地判断这山上的猴群大小是很不可靠的。所以我还是希望能有机会直接与猴群相遇一次,以便能有机会大致判断一下这个猴群的大小。

我们与这里放牧的人们坐谈了好一阵,希望能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一些有关猴群去向的线索。但他们都说最近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见到过猴群的踪迹。我们见问不出什么结果,便向他们告别,沿着牧场边的一条山脊往下,继续我们前些天的搜寻。

刚走了半个多小时,我们突然发现地上有些刚被折断的五加树枝尖,其上的嫩芽明显地有被啃食过的痕迹,这显然表示猴群刚从这里经过。因为猴子取食树叶都是像这个样子的。他们先用手将其树枝折断,将枝梢上的嫩芽送入嘴边随便咬几口,就扔下了。因此,他们的这种取食方法往往造成浪费的多,而吃下去的东西并不多。这样,不但造成食物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留下明显的活动痕迹,使猎人们容易发现他们,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当然,他们的这种行为也为我们找寻猴群提供了方便,否则,我可能永远没有办法与他们见面了。

当时我心想,可能我们现在离猴群不太远了。但老蔡凭他自己多年打猎的经验,判断出猴群就在我们周围。他向我示意不要发出声响,马上随他向旁边的一座小石崖走去。

不一会,我俩奋力爬上石崖边的一棵冷杉树冠。刚一拨开那浓密的树枝,老蔡就兴奋地用手比划着:猴群就在前方。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离我们大约一百米的一棵树冠上面有六七只滇金丝猴。他们看上去象是“一家人”。其中一只个体特别大,可能是这个“家庭”中的“家长”。另外那几只在个头上明显比他小得多,其中有两三只可能是这个家里的“小孩”。他们显然没有觉察到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正在那里悠闲自得地取食,在他们周围那片树林的许多树冠之上也都有猴子晃动的身影。

这时,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在野外看到滇金丝猴。我情不自禁地从背包里取出照相机来。

其实,在这以前,我还很少有机会摆弄照相机这个玩艺儿。当时我身边的这部照相机的机身和镜头还是我在离开昆明之前,临时从研究所里的两位同事那里分别借来的。机身的型号为美能达-XD7,镜头是一个70-300毫米的腾龙牌变焦头。这套装备看起来是不错的,但只是我在出发前,根本没有用它照过相。因而对其性能一点也不了解,现在也只能是对着目标胡乱按快门而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