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海拔约3300米,风景优美、周围到处古树参天,多为云杉或冷杉,其树龄许多都在三百年以上,平均高度约40来米,也有少数高达50米以上。我觉得老君山上的云杉和冷杉普遍要比白马雪山上的要高大一些,我想这可能是由于这里的纬度相对较低,即比较靠南,故其水热综合条件要好一些,因而树木也更加高大挺拔。此外,我当时还注意到:这里在海拔3700米以上的生境与我在白马雪山北段所看到的生境几乎相差无几,而海拔3700米以下的生境则与我在滇金丝猴地理分布南段很相似。所以,在这里研究滇金丝猴的生态需求是最为合适不过了。
我们在草坪上搭起了一个双人帐篷,又在旁边一棵高大挺拔的云杉树下用三个石头搭起一个世界上最原始的“灶”就算正式扎好营了。然后就便开始在老君山上做起了第一顿晚餐。虽然只有一锅略带夹生的饭和一个盐腌肉炒干菜,但我们却觉得特别香。大概是因为爬山一天下来都饿坏了,正所谓“饥不择食”嘛。当然,那天晚上也许我们都对这次来此调查滇金丝猴充满着期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高山的天,娃娃的脸”。我们上山第一天还是大好晴天,第二天就变了。早上一起床,只见天空已是乌云密布,很有点“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味道。于是,老张二话没说,马上抡起斧头在路旁的一棵倒木上一顿猛劈。不到一小时,就劈出了一大堆又长又直又平的木板。这时,天上开始飘起了小雨。我和郑学军帮着老张把木板搬到那棵大树下搭起了一个有顶无墙的小伙房。这样,我们的营地就有了一个可遮风避雨的处所。这就是老张给我们露的第一手绝活:两小时内就搭建好一个小伙房。虽然显得十分简陋,但却很实用。由于有了它,我们在山上五个多月的生活才会有保障。
从那以后,我们便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找寻滇金丝猴之旅。每天起早贪黑,早出晚归,早上吃一顿便到天黑才能回到营地来做下一顿。记得当时我们好像都特别经得起饿,每天在那人迹罕至的原始高寒森林中走上十几个小时也不觉得饥饿。我们每天的注意焦点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尽早发现这里的滇金丝猴群。当然,我们每天还是会带上早上我们吃剩的饭菜装在一个塑料袋里,背在身上以防万一需要。但常常是背出去,又原封不动地背回来,再重新放回锅里与晚饭同煮。因为我们每天出去后就基本没有时间停下来进食。这种工作现在讲起来好像会觉得十分辛苦,但我们当时确实一点也不觉得。也许是因为当时我们都还比较年轻,胃口也好,只要白天能吃饱晚上能睡好,就没有什么辛苦是承受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