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为了协助与支持北京动物研究所任宝平博士的滇金丝猴野外生态行为学的研究工作,老张全身心地投入,每天起早贪黑,亲自带领两位当地年轻村民,一年四季都以山上那简陋的野外营地为家,与那100多只滇金丝猴群为伍;每天猴群到哪里,他们就奔向哪里;他们的足迹遍布老君山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所走过的路程足够绕地球一圈。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保证了整个研究项目的顺利实施,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效。此外,由于他们那两年如一日的长期野外跟踪,使偷猎者没有任何机会下手,猴群的发展也趋于正常,种群增长量达到每年10%以上,所以现在这群滇金丝猴的数量已达180只以上。仅这一成就完全应该得到国家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认可和表彰,它一点也不比一年前许多媒体大肆渲染的“中国成功地繁殖出二十一只大熊猫”这一丰功伟绩逊色。同时,这些经历也使得老张成了真正的滇金丝猴生态行为学专家。现在,他可以按照任宝平博士的要求,每天填写野外调查和观察记录,会看地形图和使用GPS,还会使用照相机和摄相机拍摄滇金丝猴照片或录相。现在,每当我们在一起聊到这一美丽动物的时候,他总是一往情深、滔滔不绝,讲上三天三夜也停不下来。为此,丽江市玉龙县林业局特聘他为正式的滇金丝猴保护巡护员,让他组建丽江金丝厂地区滇金丝猴巡护监测管理小组。

现在,老张已经完全成为我们研究和保护滇金丝猴的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了。但是“独木不成林”,单凭少数几个“英雄”是不可能拯救全中国那数以百计的世界珍稀濒危动物。我们期待着更多“老张”的出现,还期待着全社会能够更多地关注中国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猎人群体的生产生活,科学合理地帮助他们逐一解决各项现实的生存困难和危机,有计划地把他们转变成野生动物们的“守护神”。只有这种转变的实现,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才会有“群众基础”,才能真正成为“希望工程”,茂密的森林才会富有灵气,野生动物的家园才不致成为“空空山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