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我们与猴群之间仍保持着三四百米的距离,所以跟昨天下午一样,还是不能直接看清他们究竟在吃什么?但我们通过前些年来的考查,知道在冷杉树枝上只有两种东西。一种是冷杉本身的针叶,另外一种就是悬挂在冷杉树枝上的松萝。而从平常考查中发现被猴子折断扔下的冷杉树枝上的针叶很少有被吃掉的痕迹。因此,他们吃的不应该是冷杉针叶。于是,我们认为他们吃的东西极有可能是松罗。这一判断为我们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所证实。经过对他们的较为系统的的行为学研究,我们后来发现:滇金丝猴取食松萝的时间占其全部取食时间的90%左右。

松萝是一种寄生在冷杉树冠上的地衣类菌物,是靠吸取冷杉树的营养而得以生存的。如果它太多了,就会影响冷杉的生长。如果他们吃的真是松罗的话,那么,他们和冷杉就完全是一种共生互惠的关系。即:冷杉既能为他们提供食物又能为他们提供隐蔽场所,而他们则能为冷杉除去寄生在其树冠上过多的松罗,使冷杉得以健康生长。滇金丝猴与冷杉林的这种关系真是太妙了!难怪我在考查中,发现滇金丝猴群总是在有冷杉林的地方。迄今为止,无一例外。所以我在以前的考查报告当中就曾下过这样的结论:滇金丝猴只存在有冷杉林的地方。但当时我并未能对此现象给予恰当的解释。

做过动物行为学研究的人可能都知道“食物决定一切”这么一句话。因为对于野生动物来说,觅食是其整个生命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其它的所有生命活动基本都是围绕着觅食活动来进行的。在大型灵长类动物中,主要只有三种食性,即果食、叶食和杂食。可是滇金丝猴的食性与其它所有灵长类动物完全不同,既非果食也不是叶食更不是杂食。他的这种食物上的特殊性必然会造成其行为和生态特性上的一系列独特性。我敢预言,随着今后对滇金丝猴的深入研究,必将导致灵长类行为生态学上的重大发现。

又过了一会儿,猴群开始缓缓移动了。显然他们还未发现我们,他们在向我们方向移动过来。可是由于我们之间隔着一条深沟,他们在向我们方向移动过程中,也就不断向下面的深沟靠近。为了便于观察,我们也向下面移动。最后我们在下面的深沟两侧会合了。这时,我们与猴群之间只隔着一条深沟,相距只有六七十米。我们躲在沟这面的大树后面,希望在猴群越过这条深沟时对他们计数,以估计这个猴群的大致数量。但看到猴群就在对面活动,我们开始用照相机对他们拍摄。没想到,照相机快门的那轻微的声音竟然马上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一只大公猴站在树冠上,开始用目光向我们这边搜寻。我们只从树后伸出一个头,一动不动地,注视着他的行为。我只觉得我的目光似乎与他的目光相对了一下,也不知他是否发现了我。但他并没有发出声音,也没有作出怪异的动作,只是缓缓地往后撤去。我们在原地继续等了一会儿,觉得整个猴群似乎都在离我们而去。我们意识到,我们还是被那只大公猴发现了。也许他就是整个猴群的“领路人”。 虽然他并没有发出声音,也没有做出怪动作,但他的这种后撤行为,显然就已向整个猴群表明这里有情况,他们整个队伍必须改变原定的“行军路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