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齐动手,很快就把晚饭做好了。因为是刚上山,我们的食品比较丰富,可以多吃一点。我们的这上山的第一顿晚餐还算丰盛,有牛干巴、香肠和包心白菜,忠泰次里还喝了几口青稞酒。我是滴酒不沾的,他只能自斟自饮。饭后,我用那唯一小锅烧了一点热水洗脸洗脚。忠泰次里推说这脸洗脚之事太麻烦,他就免了吧。我劝他不要怕麻烦,还是洗洗好,因为我们在山上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走的,一呆可能就是一个月以上。并告诉他哪怕只有一点点热水,能稍稍把脚泡三五分钟,都对消除一天的疲劳很有好处。洗漱完毕,我们就只好早早地就钻进各自的鸭绒睡袋,去寻求我们在野外生活中最美的享受。
从上山的第二天开始,我们每天都是天一亮就起身做饭。早饭后,把锅里剩下的装在一个塑料袋内,背在身上当午饭,我俩就开始去找寻猴群及其活动踪迹。我们每次一出去就是一整天,一般都要在黄昏前后才能回到这简陋的营地。这个季节,高山上的牧场都下山了。这森林里,除了我们两人,根本就没有人的踪迹。我们两人同时出去一整天,这牧棚内的东西也不会丢失。
由于这种高寒森林能为动物提供的食物相对较贫乏,猴群的活动范围也就相对较大,因而我们每天所搜寻的半径也必须尽可能地大。如果回营地用午饭的话,我们的活动范围就会太小,很难有机会找到猴群。此外,由于滇金丝猴群均处于“与世隔离”的状态,各猴群间几乎没有任何交流,这样就没有任何群间的声音传递,所以,每个猴群都是“默默无闻”地进行着自身的繁衍生息。这也许是对人类捕猎行为的一种适应,但这同时也使得我们这些真心为保护他们而来的人也很难找到他们,特别是一些群体较小的猴群,更是不易发现他们。我们在找猴群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猴群活动留下的粪便来加以判断。滇金丝猴的粪便形状特殊,均为成串的算盘珠状,其直径一般为二三公分,这可与其栖息地内的任何其它野生动物或牲口的粪便明显地区分开来。这是我在过去三年的找寻滇金丝猴的过程当中总结出来的最为可靠的方法。而猴子取食活动过程中所留下的遗弃物往往容易与其它动物的混淆起来。我们根据其粪便的新鲜程度,就可判断猴群是何时曾到这一地带。当然,这种判断甚至找猴粪也要靠经验的积累才能有效。
可是,这次我们就这样在在义用后山方圆十几公里的范围内仔细地搜寻了两个星期,楞没见到这个猴群,连新鲜的猴粪也没见到。我们估计是因为这个猴群这个季节里没在我们的搜寻范围内的缘故。忠泰次里也认为,这猴群这时可能在这北面靠近叶日保护所的地域内。他告诉我,在他刚到保护区管理局工作的时候,就是在这个保护所工作,并且一干就是好几年。那时,他曾在这个季节内在那附近见过这群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