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到水源处还不算太远,昨天,我在踏查营地时,曾试着空身从牧棚走到水源处,单边行程大至需要8分钟左右。在白马雪山寻觅滇金丝猴的营地,有这样近距离的水源,已是相当可以的了。因为滇金丝猴栖息的地带一般很高,在这样高的地方,水源稀少,特别是在晚秋和冬季。许多夏季还出水的地方现在都干了。我们如果住得太低,每天就必须多花许多时间来爬山,这样,真正找寻猴群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所以,一般情况下,我宁愿多花力气去背水也不愿住得太低。

有趣的是,我们的取水工具并不是大锅、水桶或脸盆什么的,而是城里人雨天骑自行车用的一件雨衣和一个我用来装东西的军用防雨背包。这是因为我们在这种高海拔地区工作要尽可能的轻装,多带任何一件物品都会成为累赘。对此,我早有准备。我们这次上山除了带足了一个月的食品之外,其它东西都尽可能地少带。如炊具,我们只带了一个罗锅和一只铝盆。我是这样考虑的,罗锅可以用来煮钣和打酥油茶,其锅盖可以用来炒菜;这只铝盆既可以用来装菜盛汤,还可以用来洗脸洗脚。

我们三人在牧棚里随便吃了一顿很晚的午饭,那位藏族老乡就匆匆与我们告别,回他自己的牧场去了。他走了之后,我还只耽心他会在天黑之前到不了他自己的牧棚呢。忠泰次里安慰我说,这些当地都是常在山上走的,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我们根本用不着为他们操心。

老乡走了以后,在这方圆数十里的范围内的原始森林中,就只剩下我们两人了。好在我俩都是在野外呆惯了的人,在这里一点也不会觉得寂寞。况且我们也没闲心去胡思乱想,还得抓紧天黑前的一点时间,清点物品、加固牧棚、准备烧柴和整理卧具等。

当时已是10月中旬,正值深秋,日短夜长,天黑得很快,大约在下午6点钟,天就完全黑了下来。一到晚上,在这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气温马上降到零度以下。这时,我们已没有别的事可做,唯一可做的和必须要做的就是使自己健康地生活下去。

根据我长期野外工作的体会,在这种地方从事野外工作,光维持其自身的生活可能会消耗他三分之二以上的精力。当然,也有一种做法是多花钱雇人来照顾自己的生活,而把自己的精力都花在工作上。但我的体会是:你即便有钱,可雇人上山为你工作,但这被雇的人,必须把他的大部分精力用在维持他自己的生活之上。就拿背东西这事来说吧,被你雇上山的人必须携带他自己的行李、食品等。除此之外就不可能为你带多少东西了。况且,现在的科研费又严重不足,没钱来多雇人。所以一般来说,我们从事野外的科研人员都尽量少雇人。一方面是因为雇来的人不可能帮太多的忙,另一方面是想省钱,尽可能使自己的课题多维持一段时间。我在进行滇金丝猴调查时,每次野外出差,基本上都是单枪匹马,到山上也只雇一个人。这个人主要起向导作用,而在生活的其它方面,我们只能尽量分担,互相照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