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整个队伍的九个人当中,有两人是赶马人,两人是我请上山去为我们修建营地的,考察人员占五人:除柯瑞戈和我之外,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局的董局长还专门把忠泰次里和昂翁次称这两位局里的业务骨干派来,协助我们完成这一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此外,我还特地请以前曾为我在这一带地区考察滇金丝猴带过路的当地人柯达次里来当向导。
作为整个项目的组织人,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为了使这一国际合作研究真正达到预期的成效,早在两年前,我就为此作了充分的前期调查工作,并选定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北缘附近的崩热贡嘎作为我们此次行动的大本营址。
由于这次我是带着外宾到野外工作,加上所带的物品又特别多,因此,我特地请我们研究所派了一部面包车来送我们来此。我们的车把我们一行四人(柯瑞戈、忠泰次里、昂翁次称和我)送到从奔子栏方向翻越白马雪山将到第一个山隘口的下面。保护局的朋友事先为我们请好的马帮早就在这里等待我们了。
这里是122道班,其海拔高度为3700米左右,离德钦县城63公里,距中甸县城122公里,以前这里曾有一个养路道班,故称122道班。由于这里海拔高,气候恶劣,冬季呆在这里的确很困难,所以这个道班早在十几年就撤掉了。可是,这个地名却被永恒地保存下来了。现在这里虽然只有数间低矮的平房,但由于它是奔子栏乡的两个行政村(叶日村和申达村)的主要交通要塞和物质转运站,因而,你经常可以看到不少人呆在这里。
我们把东西卸下车后,与前来迎接我们的两位赶马人寒暄了几句,就开始装驮子。哇!东西还真不少呢?我们花了半个多小时才把所有的东西装到马背上。接着,我们开始向预先选定的研究地点──崩热贡嘎进发。
这可不是一个很短的行程,从这里到终点还需步行三天才能到达呢!虽然路程是比较远,但这次我们有那么多骡子东西,我们自然就不再需要向我以前每次从事野外考察那样进行“负重行军”了。加上这些当地人都是第一次陪“老外”上山干活,都还有一种新鲜感,因此一路之上,大家兴致挺高。柯瑞戈也很快就与大家都混熟了。由于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是柯瑞戈,为方便起见,我就告诉大家都称呼他为“老柯”。一会儿,这个名字就叫开了。大家都觉得这种称呼在感觉上更为亲切。
第一天, 我们翻过一个4300米的隘口,再顺着一条大山沟一直下降1500米,来到沟底的一个十分秀丽的藏族山村。这里称为容堆,是叶日行政村政府所在地,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叶日管理站也坐落在这村中。我们预定的第一晚的宿营地就在这里。这里的海拔仅2700米, 在一片翠绿的梯田之中点缀着一幢幢白色藏式楼房,周围是笔陡的棕色高山。远远望去恰如荒漠中的一片绿州。
第二天一早, 我们从容堆继续向北前进。当我们爬上容堆北面的一道海拔3300米山梁时, 便可以远远地遥望我们这支队伍的行进终点。它在远处海拔4300米的森林线上,从直线距离来看, 不过十公里左右,似乎可以很快就可以到达。可是我们大家都心里清楚,这段“近在咫尺”的路程还得走两天才能完成。